说句大实话,这题目一抛出来,我心里头就跟掀了块石头似的,哐当一声,激起无数涟漪。 “在老家混的女人怎么称呼” ——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得要命,里面装满了地域的烟火气,人情世故的千丝万缕,以及时代变迁在女性身上刻下的道道痕迹。你瞧,这“混”字,多大的学问在里头。它可不是个褒义词,带着点散漫、无所事事的意味,仿佛是没出息、没奔头才留在老家。可事实真就这么回事儿吗?我可不这么认为。
小时候,我奶奶她们那一辈, 称谓 那叫一个规矩。村里头,女人多半是跟着男人走的,或是以子女为中心。比如,张家媳妇,李家二嫂,狗蛋他妈,翠花奶奶。这些称呼,都是明晃晃地把女人嵌进了一个家族的框架里,仿佛她们的价值和身份,非得依附着男人或后代才能成立。那会儿的女人,一辈子没出过几次远门,生产队里干活,家里头拉扯孩子,三尺灶台就是她们的整个天下。你若问她们“混”不“混”,估计她们都听不懂。她们是扎根在土地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叫一个实实在在,哪里谈得上“混”?那是一种生命最原始的、也最顽强的存在方式。
后来啊,时代这股大潮轰隆隆地来了。改革开放,南下打工, 女性角色 一下子从固守的泥土里解放出来,涌向了城市。我姑姑那一代人,十来岁就跟着村里的大部队去了广州、深圳,成了第一批“打工妹”。那时候,村里人提起她们,眼里是羡慕,是新奇,是觉得她们“有本事,能出去闯”。可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没出去,或者出去了没多久又回来了。这些人,就成了今天我们讨论的“在老家混的女人”的雏形。

你说怎么称呼?这可就 五花八门 了。最直白、也最不带感情色彩的,莫过于 直呼其名 。小芳,阿玲,翠花。可这在讲究人情味的乡土社会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女性,直呼其名有时显得没规矩。
再深一层,便是那些带着点社会标签和个人经历的 称谓 。
有那么一类,是嫁到外村来的,或者外地嫁过来的。她们会被叫做“某某村的媳妇”,或者直接以她们丈夫的姓氏为前缀,比如“王家媳妇”、“李家嫂子”。这是一种 传统观念 的延续,是身份认同的最初步体现。有时候,村里人会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妹”字或“姐”字,比如“小芳妹”、“春花姐”,显得亲近些,也区分了年龄辈分。这种 地域文化 的烙印,很深。
可要是这女人,她没嫁人,或者离婚了又回了娘家,那情况就更复杂了。以前村里,对“ 大龄未嫁女 ”或“ 离异返乡女 ”的称谓,常常带着些隐晦的惋惜甚至指责。比如,会私下里说“那个谁谁家的闺女,一直没嫁出去”,或者“她怎么又回来了?”。这种言语,往往不直接形成一个固定的称呼,而是以一种 社会偏见 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窃窃私语中。她们在村里的存在感,可能会被无形中压低,仿佛她们的人生轨迹偏离了“正轨”。而她们,也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默默承受着。
但随着 现代冲击 的到来,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我认识的一个远房表姐,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呆了几年,感觉压力太大,毅然决然地回了老家。她没闲着,在村里搞起了农产品直播带货,把家乡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村里人现在怎么称呼她?不再是“那个回来的丫头”,而是“ 电商主播 ”、“ 网红小芳 ”,甚至直接喊她“ 老板娘 ”。你看,这称呼里,是不是就多了一份 独立女性 的色彩,多了一份对她 奋斗 和 选择 的 尊重 ?她并没有去城里“混”出个名堂,却在家乡混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的“混”,何尝不是一种 积极向上 ?
还有一些女人,她们可能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业,只是在村里开个小卖部,或者做个手工活,或者仅仅是相夫教子,打理好家里的一切。她们的日子,平淡而真实。你管她们叫“ 小卖部老板娘 ”,叫“ 手工达人 ”,或者简简单单的“ 谁谁的妈 ”。这些称呼,都比一句带着贬义的“在老家混的”来得熨帖,来得有人情味。
说到这“混”字,它本身就极具时代特征。城市化进程中,一部分人离开了故土,去追逐所谓“更好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留下,或主动或被动地。留下的人里,可能有人真的无所事事,每天打麻将、家长里短,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混日子”。可更多的,是那些默默坚守着,用心经营着生活的人。她们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让家乡的根脉得以延续。她们或许没有大富大贵,没有光鲜亮丽的头衔,但她们是 乡土社会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维系这个社会温暖与稳定的力量。
在我看来,这种“在老家混的女人”的 称谓变迁 ,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女性价值评判标准的变化。从前,女性的价值被框定在家庭内部,贤妻良母是最高赞誉;后来,走出家门、经济独立,成了新的衡量标准;而现在,人们开始慢慢接受,不论是外出闯荡还是居家创业,甚至只是安稳生活,只要是基于 个人选择 ,并为此付出努力,都值得被 肯定 和 尊重 。
那些在老家“混”的女人,她们可能是在田埂上手机不离手,忙着给客户回复消息的 微商 ;可能是把自家土鸡搬上直播间,操着一口乡音吆喝的 电商创业者 ;也可能就是那个每天清晨为全家人做好早餐,傍晚在村口接孩子放学的 全职妈妈 。她们的身份多元,她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你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混”字,就给她们的人生下定论。
或许,最恰当的 称呼 ,应该是那些能真正反映她们当下生活状态和付出努力的词汇。如果她经营着一家小店,就叫她 老板娘 ;如果她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就叫她 主任 ;如果她是个手艺人,就叫她 老师傅 。再不济,就叫她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姐”或“妹”,显得亲切而不失礼貌。最重要的是,抛开那些带有偏见的 社会标签 ,用一颗平常心去理解和看待她们。
你看,这一个简单的提问,牵扯出的是多少人生百态,多少 身份认同 的挣扎与重建。那些在老家扎根的女性,她们是乡土的血肉,是时代的见证。她们或静默如溪流,或奔腾如山洪,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值得我们用心去倾听,用真心去称呼。别再让那个带着些许贬义的“混”字,遮蔽了她们真实而丰满的人生。毕竟,人生的选择千千万,留在老家,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从来都不是什么可耻的事。相反,有时,它更需要一份勇气,一份智慧,以及一份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