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着那张烫金的红色请柬,弟弟的名字旁边,并排印着一个我还不那么熟悉的名字,一种混杂着喜悦、好奇,还有一丝丝不知所措的奇妙感觉,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颗小石子,一圈圈涟漪荡开来。婚礼的激动劲儿还没过,一个极其现实,甚至有点好笑的问题,就这么毫无征兆地蹦进了我的脑海:我以后,到底该 怎么称呼我弟弟的妻子呢 ?
嘿,你别笑。这事儿听起来小,可真临到头上了,还真就不是张口就来的事。
脑子里立马跳出两个词: 弟妹 , 弟媳 。

这两个词,像天平的两端,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分量和温度。
弟媳 ,听起来就特别“正统”。它准确地定义了她在我们家族谱系中的位置——弟弟的媳妇。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向家族里的长辈介绍她时,“这是我弟媳”,这么一说,关系明明白白,身份清清楚楚,透着一股子尊重和规范。它像是一份官方声明,昭告天下,这位姑娘,是我们家的人了。但说真的,这个词,总给我一种距离感。它太“角色化”了,好像是在称呼一个身份,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自己喜怒哀乐的人。尤其是在私底下,如果我还一口一个“弟媳”,总感觉像是公司里喊“王总”、“李工”一样,客气,但不够亲近。
再看 弟妹 。这个词,温度就完全不一样了。“妹”这个字,一下子就把关系拉近了。它削弱了“媳”字所带来的那种“外来者”的意味,转而强调了一种平辈之间的亲昵。叫一声“弟妹”,仿佛在说:“你虽然是嫁给了我弟弟,但在我这里,你就跟我的亲妹妹一样。”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接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迎。我身边很多朋友家里都是这么叫的,听起来暖融融的。可是,凡事就怕这个“可是”。这个称呼,也得看人,看时机。如果我跟她还不熟,上来就“弟妹、弟妹”地叫,会不会显得有点自来熟,甚至有点“强行”拉近关系的感觉?万一人家姑娘性格内向,或者我们之间还没建立起那种亲密感,我这厢热情似火,她那边可能觉得有点压力山大。
所以你看,这事儿根本就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它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太多了。
说到底,一个称呼,折射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近和心理距离。它是一门需要拿捏的艺术,一种叫做 分寸感 的东西在里面起着关键作用。
后来我发现,现代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代人,其实早就有了更优解,一个万能的、几乎不会出错的选项——直接叫名字。
对,就是叫她的名字,或者更亲切一点的昵称。
这简直就是社交破冰的利器。第一次见面,与其在“弟媳”和“弟妹”之间纠结得面部肌肉僵硬,不如大大方方地问一句:“我以后是叫你全名,还是叫你小名呀?”或者,如果弟弟已经告诉过你她的小名,比如“瑶瑶”、“静静”之类的,直接用昵称开口,那种亲切感和善意,是任何一个标准称谓都无法比拟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见我弟媳,哦不,那时候还是我弟的女朋友。我俩在一家咖啡馆,弟弟去停车了,就剩我们俩大眼瞪小眼。气氛一度有点尴尬,我脑子里简直在跑火车,盘算着该怎么开口。最后,我深吸一口气,笑着说:“听小海(我弟的小名)天天念叨你,今天总算见到真人了,小雅。”她明显松了口气,也笑了,说:“哥,你也叫我小雅就行。”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那层看不见的隔阂,瞬间就消融了。
叫名字,代表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它意味着我看到的,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雅”,其次才是“我弟弟的妻子”这个家庭角色。这种 接纳 ,是发自内心地将她看作一个新加入我们生活的朋友,一个未来要长期相处的家人,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定义”和“安置”的身份符号。
当然,这也不是说“弟妹”和“弟媳”就该被彻底淘汰。它们依然在特定的语境里闪闪发光。
比如,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围坐一堂,我妈让我给新媳妇夹个菜。这时候,如果我说:“小雅,吃这个。”长辈们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如果我说:“ 弟妹 ,尝尝这个,妈的拿手菜。”我妈听了,心里肯定乐开了花。这一声“弟妹”,不仅是叫给小雅听的,更是叫给所有长辈听的,它在宣告一种家庭内部的和谐与亲密。
再比如,跟我的老同学、老朋友介绍时。我说“这是小雅”,朋友们可能还得反应一下。但如果我补充一句,“这是我 弟媳 ”,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在这里,“弟媳”成了一个最快速、最精准的信息传递工具。
所以,你看, 怎么称呼我弟弟的妻子呢 ?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像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调试的程序。
真正的答案,不在于你选择了哪个词,而在于你选择这个词时的那份心意。
是生疏客气地喊一声“弟媳”?还是满怀亲切地叫一声“弟妹”?亦或是像朋友一样,自然而然地呼唤她的名字?
这取决于你们的关系走到了哪一步,取决于你想要向她传递什么样的情感,更取决于你对这份新加入的亲情,怀揣着怎样的期待。
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就像是和一位新朋友从相识到相知的旅程。一开始,我们可能会用她的名字作为起点,这是最安全、也最舒服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起经历家庭的聚会,一起为弟弟的傻气行为哈哈大笑,一起在深夜的家庭群里聊八卦,当那些共同的回忆像藤蔓一样慢慢生长,有一天,在某个极其自然的瞬间,那一声“ 弟妹 ”,可能就会脱口而出。
到那时,它不再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权衡的称谓,而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了。放轻松,用心去感受。那个最适合的称呼,就藏在你和她日渐深厚的亲情里。它是一座桥梁的奠基石,是你主动伸出的、满载善意和欢迎的手。而这份心意,我相信,她一定能感受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