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捅破天。
我干这行十几年,见过太多人,揣着一颗真心,却在第一道门槛——“自我介绍”上,摔得鼻青脸肿。尤其,是当他们想解释清楚自己是“那个”……对,就是你们问的,那个群体。
婚介所无性人士怎么称呼 ?

你问我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个厨子:“不吃辣的客人,菜单上该怎么标注?” 直接写“免辣”?还是委婉点,“清淡口味”?或者干脆发明个新词儿,“原味主义者”?
你看,问题就在这。我们总想用一个标签,一个词,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给框住,贴上,然后分门别类,好像这样就省事了,就“专业”了。
扯淡。
在我这儿,客户坐下来,抿一口茶,眼神躲闪着,吭哧半天说出“老师,我……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我对性没什么兴趣”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从来不是什么专业术语。
而是,“然后呢?”
对,然后呢?你对性没兴趣,OK,收到了。那么,你对什么有兴趣?你喜欢清晨的薄雾还是傍晚的火烧云?你爱听巴赫还是喜欢摇滚?你周末是宅在家里看一整天电影,还是背个包就往山里钻?你渴望的是一个能跟你聊到深夜三点,眼睛里还闪着光的灵魂伴侣,还是一个能默默陪你吃饭、散步,把日子过得安稳妥帖的生活搭子?
这些,才是重点。
非要说称呼,行业里当然有那么些“黑话”,或者说,为了方便内部沟通和系统录入的“标签”。刚开始那几年,大家摸索着来,叫法五花八门。有的档案里会标注“ 精神伴侣寻求者 ”,听着特文艺,但也特空泛,谁找对象不是在找精神伴侣呢?有的干脆叫“柏拉图客户”,听着高级,但又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
后来,随着大家对 无性恋(Asexuality) 这个概念越来越了解,档案系统里也开始出现更直接的选项。有的就叫“ 无性恋者 ”,或者直接用英文“Asexual”,简称“Ace”。这算是最直接、最准确的学术定义了。
但你猜怎么着?在实际操作中,我很少,很少用这些词去跟客户本人,或者去跟他的潜在匹配对象沟通。
为什么?
因为标签是死的,人是活的。
一个三十岁的男程序员,他跟我说他是 无性恋 。他的需求,可能是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有个人能一起打打游戏,分享一下今天又遇到了什么奇葩bug,周末能一起去逛逛博物馆,他对家庭的想象,是两个独立又亲密的个体,像合租室友,但又多了法律的保障和一辈子的承诺。
一个二十七岁的女插画师,她也说自己是 无性恋 。但她特别喜欢孩子,她渴望的是一个同样对性无感,但愿意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共同抚养一个孩子的“ 合作式育儿 ”伙伴。她对另一半的要求,是情绪稳定,有责任感,能成为孩子的“好队友”。
你看,同样一个“ 无性恋 ”的标签,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我如果简单粗暴地把他们都归为“一类人”,然后从数据库里筛选另一个“无性恋”,直接推送过去,那不叫牵线,那叫乱点鸳鸯谱,是渎职。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婚介所无性人士怎么称呼 ?
我的答案是: 先忘掉称呼,去听他的故事。
在我的工作笔记里,我不会只写一个冷冰冰的标签。我会这样记录:
“张先生,32岁,互联网。自我认同为无性恋。核心诉求: 陪伴式婚姻 。渴望深度思想交流,无法接受高频次的无效社交。理想关系模式:是朋友,是战友,是亲人,唯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人。对‘性’的态度:非必要,不排斥拥抱、牵手等亲密行为。雷区:被强迫、被‘说教’。”
看到没有?“无性恋”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引子。真正有价值的,是后面那些具体的、带着个人温度的描述。这才是做匹配时,真正能用上的“钥匙”。
当我要把张先生介绍给一位可能的对象时,我也不会一上来就说:“给你介绍个无性恋。” 这太吓人了,而且充满了误解的空间。对方可能会想:“啊?是生理有问题吗?是心理创伤吗?是不是特别冷漠无情?”
我会换一种方式,一种更“翻译”的方式。
我会说:“这位张先生,他特别看重灵魂的契合度。对他来说,两个人能不能聊到一块儿去,比什么都重要。他向往的感情,更多的是那种两个人并肩作战,一起对抗世界的风风雨雨,回到家能卸下一身疲惫,安安静静地待在一起也很舒服的状态。至于身体的亲密,他觉得顺其自然就好,不是感情里的必需品。”
这么一说,对方接受到的信息就不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恐惧的标签,而是一种具体、可感知的 生活方式 和 情感模式 。如果对方恰好也是一个“重精神、轻肉体”的人,那他们之间产生共鸣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哪怕对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性恋,但只要她认同这种关系模式,这事儿,就有戏。
说白了,婚介所,尤其是我这种老派的红娘,做的不是贴标签和连连看的生意,我们做的是“翻译”和“搭桥”的活儿。把一个人内心深处模糊的、难以言说的渴望,“翻译”成另一个人能听得懂、能共情的语言。
所以,别再纠结那个称呼了。你把他/她当成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渴望连接的“人”,去耐心听他讲完自己的故事,然后用你的专业和同理心,为他找到那个能听懂他故事的另一个人。
这,比任何时髦的标签都管用。
至于你非要一个答案,那我只能说,在我的世界里,他们就叫“客户”,叫“张先生”、“李小姐”,叫那个“喜欢养猫的设计师”,叫那个“梦想开一家书店的会计”。
他们的名字,就是最好的称呼。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