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啊,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剪不断理还乱。你问我, 怎么称呼奶奶为婆婆的妈 ?哎哟,这话一出口,我就觉得脑子里嗡地一声,像一串鞭炮突然炸开,各种亲属称谓、辈分序列,瞬间在思维里乱作一团。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这背后,是盘根错节的 亲属关系 ,是传统 伦理道德 的微妙平衡,更是那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的,一丝丝甜、一丝丝涩的 情感纠葛 。
咱们先得把这个“死结”给捋清楚了。当我的 奶奶 ,也就是我爸爸的妈妈,同时也是我爱人的婆婆(我爱人的妈妈)的妈妈——这身份重叠的,真是个稀罕事儿。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的父亲和我的爱人的母亲,他们是兄妹关系。换句话说,我和我的爱人,我们是表兄妹。嘿,是不是一下子就感觉空气里弥漫开一股子“近亲结婚”的古早气息?别急,在某些地域,某个时代,这并非洪水猛兽,甚至还被看作是“亲上加亲”的佳话呢。我们家,就恰好是这么个“巧合”的产物。
所以,那个被问及的中心人物,对我而言,她首先是我自幼就唤作“ 奶奶 ”的老人家。那个会给我偷偷塞糖,会在冬日里织厚实毛衣,夏天扇蒲扇讲故事的 奶奶 。这个称呼,是刻在骨子里,长在舌尖上,带着我童年所有温暖记忆的。它自然得如同呼吸,不假思索,从不需要任何刻意的提醒。可现在,问题来了,我的爱人叫她“姥姥”(因为是她妈妈的妈妈),而我的爱人的妈妈(我的婆婆)叫她“妈”。那么,我再叫她“奶奶”,难道就不带着一丝丝,哪怕是极微小的,对这份复杂 家庭称谓 的迟疑吗?

这种 身份认同 的交织,在外人看来,或许就是茶余饭后的一个奇闻轶事,听听也就过去了。但对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每逢家族聚会,那份微妙的,几乎能用手触摸到的尴尬,就像薄雾一样,悄悄弥漫开来,总教人手足无措。我的婆婆会很自然地对她母亲喊“妈”,我的爱人会甜甜地叫“姥姥”,而我,还是坚定地喊着“ 奶奶 ”。你看,称呼本身似乎没有改变,但这个“奶奶”二字,在我的语境里,却悄悄地被赋予了更多层的意义,承载着双重的 辈分 和关系。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一起吃饭,席间有人问起我爱人:“你婆婆她妈妈,也就是你姥姥,是喊你叫什么呀?”我爱人愣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开口,我婆婆就笑着抢话道:“她叫我妈呀!”然后指着我,又对那个发问的人说:“而她(指我)呢,就得叫我妈‘ 奶奶 ’。你瞧,这关系绕的,跟盘丝洞似的。”那一刻,餐桌上的人都善意地笑起来,而我,心里却泛起了一阵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并非难堪,更多是一种被“点破”的恍然与释然。原来,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份独特的 血缘 链接,早已是家族里一个公开的秘密。
其实,关于 怎么称呼奶奶为婆婆的妈 ,我的看法是,直接沿用最自然、最亲近的那个称呼,就是最好的答案。对于我而言,那个称呼就是“ 奶奶 ”。它代表着我与她的原初关系,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情感连接。这份连接,不会因为她又多了一重“我婆婆的妈”的身份而被削弱或取代。恰恰相反,它可能还会因此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充满故事性。你想啊,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如此幸运地,让自己的奶奶,也是自己爱人的姥姥?这份独特的缘分,不正是一种深厚的 文化传统 的延续,一种家族 血缘 的极致体现吗?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这份 亲属关系 的特殊性视而不见。恰恰相反,我们更要在日常的点滴中,用心去维护这份独特的 人情世故 。比如,当我和爱人一起去探望老人家时,我们通常会先叫一声“ 奶奶 ”,然后我爱人会跟着叫“姥姥”。这并不是某种刻意的表演,而是在尊重各自与老人家最直接的连接方式,同时也在无形中向老人家传达着我们共同的爱与敬意。这份默契,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相处,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它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流淌在血液里,融化在言语中的温情。
我还曾认真思考过,如果非要给老人家一个“复合型”的称谓,是不是会显得有些画蛇添足?比如,“奶奶兼姥姥?”听着就拗口,而且也太过于程式化,缺乏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朴素的真情流露。 家庭称谓 的本质,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与社会功能,而非仅仅是一个标签。它应该像是一股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而非一条生硬的公式,需要反复推敲。所以,我选择让“ 奶奶 ”这个称呼,保留它的纯粹性。让它在我的世界里,始终是那个最温暖、最熟悉的代名词。
当然,这种 情感纠葛 ,也让我对 辈分 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传统社会里, 辈分 是极其重要的,它规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甚至决定了言行的尺度。但在我们这个特殊的家庭结构里, 辈分 的界限似乎变得有些模糊,或者说,它呈现出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弹性的形态。我的爱人,她嫁给我,我家的长辈自然也是她的长辈。但因为我奶奶同时也是她姥姥,这种双重身份,让她们祖孙之间的亲密,丝毫没有因为我这个“外人”的加入而减少,反而多了一层“亲上加亲”的浓郁色彩。这让我感到非常庆幸,也更加珍惜。
有时候,我会想,这何尝不是一种 智慧 的体现?在面对复杂 亲属关系 时,我们没有去生硬地创造一个新词,也没有强迫谁去改变多年的习惯。我们只是顺应了情感的流向,尊重了既定的事实。让“ 奶奶 ”依然是“ 奶奶 ”,让“姥姥”依然是“姥姥”,各自安好,却又彼此交织。这份不言而喻的默契,让家庭氛围充满了温暖和包容。它告诉我们,爱和连接的力量,远比任何僵化的 家庭称谓 规则都要强大。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怎么称呼奶奶为婆婆的妈 ?我的答案很简单,也很直接:我依然叫她“ 奶奶 ”。这个称呼里,包含了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对她的全部爱与敬意。而“婆婆的妈”这个身份,它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一个对 亲属关系 的补充说明,它丰富了老人家在我心中的形象,却绝不会改变我对她的称呼。因为真正的 亲属关系 ,从来都不是由一个称谓就能完全限定的,它是由岁月、情感、共同的记忆和无私的爱编织而成的。那些复杂的 情感纠葛 ,在真挚的爱面前,最终都会化作一缕缕温馨的暖流,滋养着整个家族的生命之树。而我们,只需要在这片树荫下,享受这份独特的福气,并一代一代,将这份爱与 智慧 传承下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