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街头,霓虹灯影绰,涩谷的人潮涌动得仿佛永无止歇。我常想,这个国家,既能把传统文化守得滴水不漏,又能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拥抱并革新科技,那它面对“加密货币”这种新生事物时,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光是“称呼”这事儿,就够琢磨一阵子的了。毕竟,一个词儿,不光是字面意义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历史、政策、以及普罗大众微妙的心态。
最初那几年,大概就是比特币刚开始冒头,炒得沸沸扬扬,但也“怪事儿”频出的时候吧,日本人最常挂在嘴边,或者说,在电视新闻、报纸角落里最常见的,是 “仮想通貨(かそうつうか)” 。你听这四个字,是不是感觉自带一种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感?“仮想”嘛,虚拟的、假想的。直接点出了它非实体、非纸钞的本质。我记得那时跟几个日本朋友聊起,他们提到这个词,多少带点好奇,也带点警惕。那种感觉,就像是刚收到一份来自外太空的礼物,漂亮是漂亮,但也得小心翼翼地拆开看看,是不是藏着什么玄机。媒体啊、早期的一些讨论啊,基本都用这个词,因为它最直观,也最容易理解——“哦,就是那种网络上的钱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那时候,“仮想通貨”这词儿,就跟“互联网”、“手机”刚进来的时候差不多,新鲜、陌生,有点距离感,但又让人忍不住想去触碰。
然而,人生嘛,总是充满变数的。2014年,那个把整个加密世界都震得七荤八素的“Mt. Gox”事件,几乎在一夜之间,让“仮想通貨”的形象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你想啊,那么大一个交易所,说没就没了,用户血本无归,搞得人心惶惶。这事儿一出,日本政府坐不住了,监管的弦一下子绷紧。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尤其是在2017年《资金结算法》修正案生效之后,官方和主要金融机构的口径,悄然发生了转变。一个新词儿,如同潮水般涌入了公众视野—— “暗号資産(あんごうしさん)” 。

这“暗号資産”四个字,可就大有讲究了。“暗号”嘛,加密的意思,点出了其底层技术,区块链的精髓。“資産”则更厉害了,直接把它定性为一种“资产”,而非仅仅是“货币”或“虚拟货币”。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词汇替换,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政策宣示。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给加密货币“正名”了。它不再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虚拟货币”,而是被纳入了法律框架,有了明确的资产属性。有了这个称谓,交易所才能合法运营,用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保护,甚至能像其他投资品一样进行税务申报。从“仮想通貨”到“暗号資産”,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变化,更是日本对数字资产态度从“观望、警惕”到“承认、监管”的巨大跨越。这词儿,自带一种官方的、严肃的、带点金融界特有“高冷”范儿的调性,听起来就比之前的“仮想通貨”更“靠谱”,也更有分量。
当然了,官方归官方,民间自有民间的活法。你在社交媒体上、在那些加密爱好者的小圈子里、甚至在街头巷尾那些对新兴事物比较敏感的年轻人嘴里,你听到的可能就没那么“正式”了。最常见的,莫过于 “コイン(koin)” 。直接从英文“Coin”音译过来,简单、直接、接地气。比特币是“ビットコイン(Bitto Koin)”,以太坊是“イーサリアムコイン(Isariamu Koin)”,或者干脆就省掉“コイン”,直接叫“ビットコ(Bitto Ko)”或者“イーサ(Iisa)”。这种叫法,听起来就轻松多了,像是跟老朋友聊天时随口提到的那种自在。它不带那么多的金融术语的距离感,也不含太多官方政策的严肃性,就是纯粹的、用户之间的交流方式。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尤其受到年轻一代和活跃交易者的青睐。他们可没那么多工夫去咬文嚼字,直接了当,高效才是王道。
还有一些更“潮”的说法,比如直接把“加密货币”的英文“Crypto”缩短,变成 “クリプト(Kuriputo)” 。这跟咱们国内一些人直接说“撸毛”、“空投”那种感觉差不多,是圈子里心照不宣的“行话”。用这个词的人,通常都比较活跃,对国际上的加密趋势也比较了解。当你听到有人用“クリプト”这个词时,你大概就能判断出,对方八成是个“老手”了,或者至少是个对这行当充满热情、紧跟潮流的“弄潮儿”。这种词汇,自带一种归属感,是小圈子里的“暗号”,外行人听了可能一头雾水,但圈内人一听就懂,心领神会。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在日常交流中,还会根据具体语境和想表达的情绪,来选择用词。如果是在严肃的财经报道或研讨会上,毫无疑问,“暗号資産”是绝对的主角,它代表着专业和规范。而如果是在讲述早期那些疯狂的暴富神话或者惊心动魄的投资经历时,“仮想通貨”这个词或许又会浮现出来,带着一丝怀旧,一丝传奇色彩。至于朋友之间,或者在网络论坛上分享交易心得时,“コイン”或者“クリプト”则会高频出现,听起来更亲切,更生活化。这种称谓的切换,就像是日本人穿衣打扮一样,分场合,讲究得体,又充满了个性。
当然了,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被所有人接受。尤其是在它还带着一些不确定性、甚至发生过负面事件的时候。所以,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或者在一些对加密货币持怀疑态度、甚至抱有敌意的人嘴里,你可能还会听到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称呼。比如,有人会称之为 “怪しいお金(ayashii okane)” ,就是“可疑的钱”或者“来路不明的钱”。再严重点儿的,甚至会直接说是 “詐欺(sagi)” ,也就是“欺诈”的代名词。这些词儿,带着明显的批判和不信任感,反映了社会上对加密货币的担忧和排斥。这其实也挺正常的,毕竟新生事物总要经历一个被理解、被接受、被规范的过程。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日本人在称呼加密货币上的这份“多样性”,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从最初的“仮想通貨”的神秘与警惕,到“暗号資産”的官方正名与监管介入,再到“コイン”、“クリプト”的民间普及与口语化,乃至偶尔出现的负面称谓,每一个词汇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关于技术、文化、政策与人性的交织演变。这不仅仅是词汇的选择,更是这个民族面对未知、消化冲击、并最终将其融入自身体系的一种独特方式。
对我而言,这种称谓的演变,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日本人骨子里那份既保守又开放的矛盾体。他们可以为了规避风险而严谨地定义和监管,也可以为了方便交流而大方地接纳外来词汇。这种包容性,又带点自己的坚持,实在是妙不可言。所以,下次你听到日本人谈论加密货币时,不妨多留心一下他们用的哪个词,因为那个词,或许就能悄悄告诉你,他们对此,究竟抱持着怎样一番心情。这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此,不是吗?它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是有血有肉,会呼吸,会随着时代和人心跳动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