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怎么称呼最恰当?资深媒体人教你规避雷区

说实话,这“特约评论员怎么称呼”的问题,看似寻常,实则学问大着呢。咱们这行,天天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尤其是那些笔杆子硬、脑子活的“特约”,一个称呼不对,轻则让人觉得你没眼力劲儿,重则可能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合作,甚至,哎,关系就此淡了。这可不是小事儿,里头透着的是对人家专业、对人家身份的尊重,更是你个人情商和职业素养的一面镜子。

我在这圈子里摸爬滚打了二十来年,见过的“特约”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从学界泰斗到行业新锐,形形色色,脾气秉性更是南辕北辙。你问我经验?那就是: 一句话,得看具体情境,但总有个万能的“安全牌”可以打。

最常见、最稳妥、也最不容易出错的,在我看来,就是一声“X老师”。别小看这简单的两个字,它在中国语境里,那份儿敬意是实打实的。无论是大学教授、资深记者、知名作家,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只要他肩上扛着“特约评论员”这块牌子,意味着他有观点、有洞察、有输出能力,那他就是你的“老师”。即便人家年纪比你小,或者你自认为资历更深,这一声“老师”叫出去,既体现了你对知识和专业精神的敬重,又给足了对方面子,让人听着心里舒坦。你说,就这么个称呼,何乐而不为呢?我记得有回,我们请了一位网络文学的评论员,看着挺年轻的,也就三十出头,结果我们的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开口就“小X老师”。那位评论员听了也没说什么,但眉毛还是不自觉地挑了一下。后来我私下里跟他聊,他才半开玩笑地说:“老师就老师吧,可这‘小’字一加,感觉我就像个幼儿园老师了。”你看,话虽是玩笑,但那点儿微妙的不适感,不是明摆着吗?所以,咱能避免就尽量避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特约评论员怎么称呼最恰当?资深媒体人教你规避雷区

当然,如果人家本身有更具体的、更高级的头衔,那自然是要“就高不就低”。比如,一位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我们的特约评论员,那你就得称呼“X教授”。人家是某研究院的研究员,那就叫“X研究员”。更甚至,有些是政府部门的领导,或者某个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他们的“特约评论员”身份,可能是附加的荣誉,你直接叫“X主任”、“X总”,那才叫真的妥帖,甚至能帮你在后续沟通中,更容易敲开局面。这就像你手上有一把万能钥匙,虽然能开大部分锁,但如果知道哪把是专属钥匙,是不是用起来更顺手、更显得你懂行?咱们做媒体的,跟人打交道,不就是讲究个“懂行”嘛。那种把人家的正职头衔给忽略了,硬生生只叫一个“特约评论员X老师”的,那可就有点儿“大材小用”的意味了,反而显得你对人家的背景不够了解,或者说,尊重不到位。

再来聊聊那些稍微“活泼”一点的称呼,那得是你们之间关系到位了才行。比如说,你跟这位特约评论员私交甚笃,平时电话微信没少聊,甚至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彼此都知根知底。那在非正式场合,或者你们私下沟通时,叫一声“X哥”、“X姐”,甚至是直呼其名,那都是情理之中,反而显得亲近。但注意,这玩意儿有个度,得是人家主动给你这个“特权”,或者你摸清楚了人家的脾气,确定不会触犯雷区。不然,你在公开场合,或者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贸然“套近乎”,那可是要招人反感的。很多人啊,他特约评论员的身份,是为他的专业背书的,他需要维系一份严谨和权威。你突然来个“哥啊姐啊”的,一下子就把他从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了下来,他心里可能会不舒服。所以,除非你真的非常有把握,否则,还是 老老实实走“老师”或“正职头衔”的路子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 媒体内部的称呼 。我们自己编辑部里,如果说到某位特约评论员,可能会更日常化一些,比如“我们请的那个谁谁谁老师的稿子来了”、“X老师最近有没有新选题啊?”。但即便如此,在对外沟通时,比如主持人介绍嘉宾,或者文章里提及引用,那必须是 官方、正式、带有敬意的表达 。比如“本台特约评论员X老师”,或者“特约评论员、XX大学XX教授X先生/女士指出……”这可不是多此一举,这是展现我们媒体自身的专业性和对嘉宾的重视。

那么,有没有什么“雷区”是绝对要避开的呢?当然有! 第一,千万不要带有任何轻慢或者不确定性的词汇。 什么“那个写文章的”、“上次来的那个谁”、“小X”这种,听着就让人觉得不被尊重。人家好歹是“特约”,是专门请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的阿猫阿狗。 第二,避免过于口语化、过于随意。 除非你真的跟对方称兄道弟到那种程度,否则,“老X”、“X爷”(除非是相声界或者特别资深的艺术界老前辈)这些,都尽量少用。这会显得你边界感不清,也容易让对方觉得你不专业。 第三,不要只称呼“特约评论员”,而不带姓氏。 “您好,特约评论员!”这听着就跟在喊一个职称一样,没有人情味儿,也不够具体。正确的做法是,“X老师您好,我是……”或者“XX特约评论员您好!”把姓氏带上,是基本的礼貌。

其实,说到底,这“特约评论员怎么称呼”的问题,关乎的还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尊重和情商。我们和这些特约评论员的关系,往往是基于专业上的合作和相互的欣赏。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为我们的内容增添深度和广度;我们则为他们提供平台,扩大其影响力。这是一种共赢的关系,而一个得体的称呼,就是维系这份关系的第一块基石。

想想看,一个陌生人,或者一个初次合作的伙伴,如果能准确、得体地叫出你的称呼,你心里是不是会立刻对这个人产生一份好感,觉得他办事儿靠谱,懂得尊重?反之,如果对方连你的称呼都搞不清楚,或者叫得奇奇怪怪,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对他减分,觉得他不够细致,甚至有点儿敷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我给你们的建议是,在拿不准的时候, “X老师”这俩字就是你的万金油,永远不会错。 如果你知道对方有其他更高级、更正式的头衔,那就大胆地叫出来,这会让人觉得你细心、有准备。至于那些更亲密的称呼,除非是水到渠成、关系亲近到一定程度,否则,还是把那份“矜持”和“分寸”给守住吧。毕竟,在职场上,尤其是在媒体这个讲究专业和严谨的地方,一点点细节的偏差,都可能在无形中影响到你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咱们媒体人,除了要会写稿、会策划,这“做人”的学问,那可真是得学一辈子啊!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