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我跟你讲,说大不大,说小也真不小,但处理不好,绝对能给你那刚冒头的小公司埋下一颗巨雷。别笑,多少亲兄弟、好哥们儿最后闹得鸡飞狗跳,根子往往就出在这种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堂兄弟开公司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个称呼问题,这是个心态问题,是个规则问题,是个公司能不能活下去的“生死问题”。
先说说最常见,也是最要命的叫法——叫哥。
你是不是觉得,哎,我们是兄弟嘛,叫声“哥”显得亲切,有凝聚力。错了!大错特错!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刚开始,公司就俩人,你叫他“哥”,他叫你“弟”,俩人窝在小民房里,吃着泡面画着饼,感觉热血沸腾,情比金坚。

但公司是要长大的。很快,你有了第一个员工。当着员工的面,你喊他“哥”。员工心里怎么想?“哦,这是家族企业,老板是他哥,我一个外人,说话得小心点。” 你看,无形的隔阂就这么出来了。员工会本能地觉得你们是一伙的,他是外人,这对他融入团队、发挥才华是巨大的阻碍。
更要命的还在后头。当你们意见不合的时候,这声“哥”就成了枷锁。他做的决定你觉得是坨屎,你想拍桌子据理力争,但话到嘴边,变成了:“哥,我觉得这个事儿……是不是再商量商量?” 气势先弱了三分。因为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哥”这个字,天然就带着一点顺从、尊重甚至服从的意味。你反驳的不是一个“合伙人”,而是一个“长辈”。这公平吗?这对公司的决策有利吗?
一声“哥”,叫出去的是亲情,收回来的是一笔糊涂账。 功劳怎么算? “哎呀,自家兄弟,别算那么清。” 错误谁来担? “当哥的,多担待点。” 久而久之,公司的管理就不是靠制度,而是靠感情了。用感情来运营公司,是最危险的钢丝舞,风一吹就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那反过来,一上来就叫“总”,比如“张总”、“李总”?
也挺别扭的。尤其在公司初期,就你们俩光杆司令,互相“王总”、“马总”地叫,是不是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透着一股子虚头巴脑的尴尬。这不仅不能建立威信,反而显得滑稽。两个人天天在屁大点儿的办公室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搞这么一套官僚称谓,纯属给自己添堵,把创业本该有的那种激情、随性、扁平化的氛围全给扼杀了。
那到底该怎么办?
答案简单到让你意外—— 直呼其名 。
对,就是叫名字。他叫张伟,你叫张力。在公司,你就叫他“张伟”,他叫你“张力”。就这么简单。
别小看这个改变。 直-呼-其-名 ,这三个字背后,代表的是一种现代商业文明的契约精神。它在无形中给你们俩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线:在公司这个场景里,我们是平等的、职业的合伙人关系。我们的决策依据是商业逻辑,不是年龄大小;我们的权力来自于职位和分工,不是辈分亲疏。
叫名字,是一种心理上的“脱敏”。它能让你在和他争论方案时,理直气壮,对事不对人。你反对的是“张伟”的这个方案,而不是“我哥”这个人。这能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避免把工作分歧上升到家庭矛盾。
当然, 角色切换 是关键。这才是成年人该有的智慧。
对内,你们俩单独沟通的时候 ,可以直呼其名,甚至用小名、外号都行,只要你们觉得舒服。这是你们的私人空间,保持兄弟间的亲密感没问题。
在员工面前,尤其是在正式会议上 ,必须、一定、务必要直呼其名,或者用职位来称呼,比如“你让技术部的张伟看一下这个需求”。这是在给所有员工树立一个标杆:我们公司,讲的是规则和专业,不是关系和人情。你俩的专业态度,决定了整个团队的专业底色。你不能让员工觉得,跟老板沾亲带故就能有特权,那公司就离散伙不远了。
对外,在见客户、见投资人的时候 ,那就要毫不犹豫地用上“总”、“经理”之类的头衔。比如,“这位是我们公司的CEO,张伟先生。” “这是我们的产品总监,张力。” 这不是虚伪,这是职业。它能快速让对方了解你们的组织架构和各自的职责,建立信任感。
说到底, 堂兄弟开公司怎么称呼 ,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你们是想开一个“夫妻老婆店”式的家族小作坊,还是想做一个有潜力、能走得更远的现代化公司?
如果你选前者,那无所谓,你们可以叫“大当家”、“二掌柜”,只要开心就好。但如果你选后者,那就必须从第一天起,就 建立规则 ,把亲情和商业分离开。
记住,创业这条路,本来就是要把人变成“鬼”,再把“鬼”变回人。中间要经历无数的挣扎、妥协和痛苦。别让一句简单的“哥”,让你在从“鬼”变回“人”的路上,直接卡死在鬼门关。
把亲情放在心里,把规则放在桌上。在公司,叫他的名字;回到家,他永远是你哥。这,才是堂兄弟合伙开公司最智慧的生存之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