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窗外只有微风轻拂树梢的沙沙声,偶有几声虫鸣,将这片刻宁静衬得越发深沉。我蜷缩在沙发一角,手里漫无目的地翻着一本旧影集,泛黄的纸页间,那些黑白或褪色的彩色照片,像一个个沉默的渡口,引我穿梭回逝去的时光。忽然,一张模糊不清的合影定格了我的目光,照片里的人,我只认得出年轻时的外婆,她身旁依偎着一位更显苍老却眼神和蔼的女士——那便是我的 外婆的妈妈 。一个念头,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 外婆的妈妈怎么称呼我 ?这个问题,简单而又深邃,触及了家族血脉最幽微的连接,也叩问着我在漫长岁月链条中的位置。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在严谨又充满人情味的中国亲属称谓体系里,我是她的 外曾孙女 (如果我是女孩)或 外曾孙 (如果我是男孩)。“外曾孙女”,这四个字,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久远记忆与血缘深处的门。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称谓,它承载着跨越四代人的爱与传承,是生命赓续的印记,更是我存在于世的最初证明之一。
我从未真正见过我的外婆的妈妈,她在我出生前许久,便已化作尘土,归于大地。所有关于她的印象,都来自外婆那零零星星的讲述,那些口耳相传的碎言片语,像散落在旧宅角落里的老物件,每拾起一件,便能窥见她生命中的一隅光景。外婆说,她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外婆的妈妈,是个极 坚韧 的女人。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硬生生地撑起了一个家。她擅长针线活,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喜欢找她纳鞋底、缝补衣裳,她总是眯着眼,戴着一副老花镜,指尖灵活地穿梭于布料之间,一针一线,都缝进了对生活的 期盼 和对家人的 爱意 。她的手,粗糙、布满老茧,却又带着一种独有的 温暖 ,那是岁月的磨砺和无私的付出留下的烙印。我想象着,如果我能被她那双饱经风霜的手轻轻抚摸,那会是怎样一种穿越时空的 慰藉 。

外婆不止一次地提到,她的妈妈,我的 外婆的妈妈 ,总是教导她们,做人要 善良 ,要 勤劳 ,要 知足 。这些听起来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却是她用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凝练而成的 智慧箴言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从不会浪费一粒米、一滴油,家里的旧布头、破瓦片,在她手里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实用的物件。这种对生命、对物什的 敬畏 与 珍惜 ,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外婆心中生根发芽,又通过外婆,传递给了我的妈妈,最终,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即便如今生活富足,我依然会不自觉地节约水电,细心收拾旧物,这或许就是血脉里镌刻着的,来自那位素未谋面的 曾祖母 的 基因记忆 吧。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能站在她面前,听她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轻轻唤一声“我的 外曾孙女 啊”,那会是一种怎样的 震撼 ?那称谓里,饱含的将不仅仅是亲缘的确认,更是一种生命的 认可 ,一种历史的 延续 。她会在我的眉眼间,寻找她女儿、孙女的影子吗?她会惊讶于时代的变迁,诧异于我手中的电子产品吗?或许,她只是会慈爱地拉着我的手,用她那特有的乡音,讲述一些关于从前,关于家族,关于那些我们已经遗忘的故事。那些故事,是家族的 根 ,是文化传承的 脉络 ,是维系我们走到今天的无形力量。
我的外婆,作为连接我与她的重要一环,常常在言语中透露出对妈妈的 怀念 与 敬仰 。外婆在世时,也已是耄耋老人,她的记忆力开始衰退,许多近事常常遗忘,唯独童年和年轻时的经历,尤其是与妈妈相关的一切,却记得格外清晰。她会笑着说起妈妈如何教她缝扣子,如何熬过一个又一个饥荒的年月,如何用她并不宽厚的肩膀,为子女们撑起一片天。那些故事,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慢慢铺展开来,让我得以窥见,那条从 外婆的妈妈 开始,绵延不绝的 血缘之河 。我们家族的女性,似乎都遗传了她身上那种 坚韧不拔 的特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困境,总能找到应对之道,像野草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传承,并非只是简单的DNA序列,它更是一种精神的 衣钵 ,一种生活哲学的 烙印 。
如今,我时常会思考,这个“ 外曾孙女 ”的称谓,对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只是一个身份标签,它是一份沉甸甸的 责任 ,提醒我要感恩来处,要不负过往。它也是一份无形的 力量 ,让我知道,我并非孤单一人,在我身后,是无数先辈的默默支持与期许。每当我面对生活的挑战,感到迷茫困惑时,我总会想起外婆描述的,她妈妈在那个艰难时代里的 从容不迫 与 智慧豁达 。那种穿越时空的感召,总能给我带来 勇气 与 平静 。
细数中国亲属称谓的庞杂与精妙,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普遍将所有祖辈统称为“Grandparent”,而是根据血缘的远近、父系母系的不同,细致入微地划分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等等。这种极致的 区分 与 命名 ,绝非仅仅是为了便利称呼,它内含着深厚的宗族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对血脉传承的 极度重视 。每一个称谓,都是一个 坐标 ,精确地标示出个体在家族这张巨大网络中的 位置 。而“ 外曾孙女 ”这个称谓,更是将我与那位未曾谋面的长辈,用无形的线紧密地 缠绕 在一起,仿佛她在我出生之时,便已将一份无声的 祝福 ,一份隐形的 期盼 ,悄然系于我的命运之上。
我想象,如果她还在,如果我能被她亲口唤一声,那声音里,想必会带着一种穿越时光的 慈爱 ,一种见证生命绵延的 喜悦 。那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 确认 :你是我血脉的延续,是我生命故事的 下一章 。这种被认可、被归属的深层情感需求,是人类共有的,而一个如此 精确 而 温暖 的称谓,便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它。
我的 外婆的妈妈 ,她虽然早已离世,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活在我们的家族故事里,活在外婆的记忆里,也活在我的 想象 与 血脉 之中。我们所秉持的那些品格,我们所传承的那些习惯,甚至是我的眉眼间不经意流露出的神韵,都可能携带着她的 影子 。这是一种无比奇妙的 连接 ,跨越了死亡,超越了时空。我深知,我是家族长河中的一滴水,承载着上游的 源头活水 ,也将汇入未来的 浩瀚汪洋 。而“ 外曾孙女 ”这个称谓,正是提醒我,我并非凭空而来,我的根,扎在历史的深处,我的生命,是无数代人 爱与奋斗 的结晶。这份感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 敬畏 ,也对当下充满了 感恩 。我将带着这份 血脉相连 的温暖与力量,继续我的旅程,也期待着,有一天,我的后代,也能带着同样的好奇与深情,去追问,去探索,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 家族印记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