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想,这世上,总有那么一群人,无论被命运抛掷到哪个角落,总能扎下根来,生出新的枝丫,活得有滋有味,或者至少,活得下去。他们就像路边的野草,风吹雨打,石压土埋,似乎总能找到缝隙,昂首向上。这样的人,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他们呢?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 适应者 吗?嗯,这个词,中规中矩,准确是准确,可总觉得少了点味道。它只描绘了结果,却没触及那份内在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生命力。在我看来, 适应者 固然是对的,但不够生动,不足以勾勒出他们那份仿佛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韧劲 。
我更喜欢听人叫他们 韧者 。你看那个“韧”字,多好,像藤蔓一样,柔中带刚,无论怎么扯,怎么缠,它就是不断,就是不折。我认识一个老李,年轻时被下放农村,从城市白领变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样的剧变,多少人垮了,可老李没有。他从头学起,挑水、耕地、育苗,样样不含糊。冬天里,大家都在猫冬抱怨,他却捣鼓起了木工,愣是给自己做了几件像样的家具。后来返城,一切归零,他又从一个工厂小工做起,慢慢成了技术骨干,退休后还在社区里义务教人木雕。他身上那种,不声不响,却又扎实得令人心安的生命力,你只能称之为 韧 。他们不是没有痛苦,不是没有绝望,只是痛苦和绝望,在他们身上,似乎总能化作肥料,滋养出新的生机。

还有一类,我觉得可以称他们为 生长者 。这不是泛泛而谈的生长,而是那种即便在逆境中,也能发现生长契机的人。他们不仅仅是 随遇而安 ,更能 随遇而长 。我在大学时候有个同学,家里条件很差,但他从不抱怨,也不自卑。别人去图书馆是为了考试,他去是为了汲取一切能学到的知识。人家在宿舍打游戏,他在翻看各种创业故事、社会学著作。毕业后,同学们有的进大厂,有的考公务员,他却选择了自己开一家小小的花店。起初很艰难,亏得一塌糊涂。但你去看他,脸上总带着那种对生命的好奇和探索欲。他研究不同花材的搭配,学习营销,甚至自己去考了园艺师执照。几年下来,他的花店成了当地的网红店,还开了几家分店。他就像一颗种子,无论丢在哪里,哪怕是贫瘠的土壤,也能铆足了劲儿,破土而出,并且努力向上, 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种人,身上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但又不是蛮干,而是带着思考的、有方向的“长”。
当然,咱们口语里,更接地气的说法也很多。比如, 打不死的小强 。这个词,虽然带着点诙谐,却精准地捕捉了这类人身上那股子顽强不屈的精气神。我有个表哥,从小到大就是个“小强”。上学时,成绩不好,被老师数落,但他第二天照样乐呵呵地来上学。工作了,屡次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多少人觉得他完了,他却能很快从打击中恢复过来,重新找工作,又攒钱、又折腾。他的秘诀是什么?我问过他。他挠挠头说:“嗨,能咋办?日子还得过呗。大不了从头再来呗!”你看,就是这么一种看似没心没肺的 乐观 和 豁达 。他们心里好像有个自动修复系统,能把那些负面情绪统统过滤掉,或者干脆转化成继续前进的动力。他们不是没有负面情绪,只是被困在其中的时间极短,总能很快 抖擞精神 ,重新投入生活。
还有人会把他们叫做 活泛人 。这个词特别妙,带着一股子灵动和变通。 活泛人 不是死脑筋,他们懂得曲线救国,懂得变通策略。他们可能在某个领域没有绝对的优势,但他们胜在“活”。人际关系活泛,能跟各种人打交道;思维活泛,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手脚活泛,不怕吃苦,什么都能干两下子。我妈单位有个大姐,我们都叫她“活泛姐”。她学历不高,但厂里什么活儿她都能搭把手。生产线出问题了,她能看出个大概;办公室电脑卡了,她能帮忙重启;谁家孩子生病了,她能给推荐个好医生。她不一定样样精通,但她就像个万能插座,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接口。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 吃得开 ,因为他们不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固定的角色里,他们就是一块会流动的、有生命力的黏土,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形状,去适应各种需求。
再深挖一层,你会发现,这些 很容易成活的人 ,身上往往具备一种 实用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生活的摸爬滚打,是“在街头巷尾混出来的经验”。他们懂得人情世故,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他们懂得 降低预期 ,不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东西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当下能做、能改变的事情上。他们也懂得 自我调整 ,不会钻牛角尖,不会沉溺于过去或未来的幻想。他们关注的是“当下”和“可行性”。所以,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抱怨“为什么是我”,而是迅速切换到“我能做些什么”的模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化这些人。有时候,他们也被戏称为 老油条 ,或者带有贬义的 墙头草 。是的,为了 活下去 ,他们有时会显得过于圆滑,过于 懂得变通 ,甚至在原则问题上显得有些模糊。他们可能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一些妥协,或者为了 生存 而 不拘小节 。但仔细想想,在很多艰难的时刻,这种“不拘小节”和“灵活变通”恰恰是他们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坚守原则的英雄,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想作为一个普通人,体面地、有尊严地 活下去 。而那些被冠以“老油条”称号的人,他们的“油”,其实是长年累月在社会大染缸里浸泡出来的保护色,是一种 自我保护机制 。
究其根本, 很容易成活的人 ,他们身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生命有着近乎原始的、强大的 渴望 与 信任 。他们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努力,总会找到出路。他们不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他们是田埂边的野花,是山涧里的青苔,不需要精心照料,也能在最贫瘠的角落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我有时也会问自己,我算不算是这样的人呢?也许在某些方面,我拥有一些这样的特质,但在另一些方面,我可能又显得那么脆弱,那么不知所措。生活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修炼,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 生存 ,如何更好地 生活 。那些 很容易成活的人 ,他们不是天生就没有烦恼,没有困境,而是他们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 生命哲学 ——一套关于 韧性 、关于 适应 、关于 生长 、关于 乐观 、关于 实用智慧 的哲学。他们不一定有显赫的成就,不一定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了不平凡的 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感受,去领悟的。毕竟,生命只有一次,而如何将它活得生机勃勃,才是我们永恒的课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