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怎么称呼弟弟妹妹?土著教学,喊幺儿只是入门级!

你要是来重庆,耳朵头灌得最多的,除了火锅的翻滚声、轻轨穿楼的呼啸声,那绝对就是那一声声的 幺儿

但你要是以为,在重庆管弟弟妹妹就一句 幺儿 走天下,那我只能说,兄弟,你还是太年轻了,对我们这座3D魔幻城市的复杂情感体系,理解得还不够深刻。这声称呼,简直就是一门玄学,里面弯弯绕绕多得很。

我有个比我小八岁的亲妹妹,从小到大,我对她的称呼简直可以写一部编年史。

在重庆怎么称呼弟弟妹妹?土著教学,喊幺儿只是入门级!

在她还是个包谷粒那么点的奶娃儿时期,全家人,包括我,都喊她 幺儿 。那一声 幺儿 ,喊出来是带拐弯的,尾音要拖得长长的,像长江的缆车,晃晃悠悠,最后稳稳当当落在你心尖尖上。这声称呼里头,装的全是宠溺和“你是我的”那种霸道。它不一定特指家里最小的那个,有时候,哪怕你弟比你只小一岁,只要你愿意,你照样可以喊他 幺儿 ,喊出一种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的磅礴气势。

等她再大点,开始扎着两个冲天辫到处疯跑,能跟我抢遥控器了, 幺儿 这个称呼就显得有点不够用了。这时候,更接地气的叫法就来了—— 妹儿 。注意,这个“儿”字,是轻飘飘地滑过去的,带着一种亲昵又随意的劲儿。 “ 妹儿 ,去给我拿瓶可乐!” “ 妹儿 ,你作业写完没得?” 这两个字,把“妹妹”这个略显书面的词,瞬间拉回了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里。

当然,如果我心情特别好,或者有求于她的时候,称呼就会自动升级。“我的好 妹妹 喂,全世界你最乖了,帮我个忙嘛……”那个“妹妹”两个字,会咬得特别清晰,甜得发腻,我妹一听这动静,白眼一翻,就知道我没安好心。

重庆人嘛,性格都晓得,直来直去,有时候带着点火药味。所以,在我们的语言体系里,怎么可能少了那些“爱之深、责之切”的称呼?

喊全名 ,绝对是一级警报。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妈在厨房头弄她的江湖菜,油锅滋啦作响,我妹在客厅把电视声音开得震天响。这时候,我从房间头冲出来,中气十足地一声咆哮:“张!语!桐!” 这三个字,一字一顿,掷地有声,穿透力堪比KTV的劣质音响。我妹的身体会瞬间僵直,遥控器“啪”就掉地上了。 喊全名 ,意味着耐心已经耗尽,一场家庭内部的小型“战争”即将爆发。这招,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重庆,配合我们天生的大嗓门和急脾气,效果尤其显著。

除了 喊全名 ,还有一种更江湖的叫法。

对弟弟,我们会喊 弟娃儿 。这三个字一出来,就有一种“社会我大哥”的感觉。“ 弟娃儿 ,走,跟哥出去耍!” 里面带着点罩着你的意思。而对妹妹,有时候会喊 妹崽 。这个“崽”字,就很有意思,它既有点小动物的可爱感,又带着点“你这个小东西”的戏谑。

最能体现兄妹/姐弟之间感情深到一定程度的,是那些听起来像在骂人的爱称。

比如, 哈批

外地朋友听到可能要打人了,但在重庆,两个关系好到可以穿一条裤子的兄弟伙,或者感情铁得像钢筋一样的姐弟之间,喊一声“你这个 哈批 ”,可能就跟说“你好可爱”差不多。我有时候看我妹干了啥子傻事,就会笑得直不起腰,然后捶她一拳:“你啷个这么 哈批 哦!” 她也晓得我不是在骂她,回我一句:“你才是 哈批 !” 然后两个人笑成一团。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外人很难懂,但却是我们之间最坚固的默契。没有这层默契,你乱喊试试,保证不打死你。

还有一些更个人化的,根据名字来的。比如我妹名字里有个“桐”,我有时候就喊她“桐子”,或者干脆就一个字,“桐!” 简单粗暴,但她一听就知道是我。这种称呼,是独一无二的,是专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密码。

所以你看,在重庆怎么称呼弟弟妹妹,根本就不是一道单选题。它是一道复杂的情景应用题,需要根据你的心情、你们的关系、当时的环境,甚至是天气,来灵活切换。

当你想要炫耀的时候,你会跟朋友说:“这是我 老弟 ,长得还可以嘛。”透着一股子骄傲。

当你犯懒想使唤他的时候,你会喊:“ 弟娃儿 ,过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

当他生病了你心疼的时候,你又会放低声音,温柔地喊他的小名:“涛涛,要不要喝水?”

而当你们长大,各自有了生活,许久不见,再见面时,千言万语,可能最后还是会化成那一句最温暖、最戳心窝子的——“ 幺儿 ,你回来啦。”

这一声声不同的称呼,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起了我们从小到大所有的记忆。从奶声奶气的 幺儿 ,到随意亲昵的 妹儿 ,再到气急败坏的 全名 ,甚至是笑骂中的 哈批 ,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都藏着只有我们彼此才懂的温度。

这,就是重庆的方式。直接、滚烫、复杂又纯粹。它不像温婉的江南,一句“弟弟”“妹妹”就足够,我们的感情,就像我们吃的火锅,非得要这百般滋味、七上八下地涮过,才够味,才过瘾。

所以,下次你在重庆街头,听到一个哥哥对着他弟弟吼“你个 宝器 ”,别惊讶,那可能,是他最深沉的爱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