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选的夫婿怎么称呼?从女婿到小伙子,称呼里的亲疏远近

那天,女儿第一次带他回家,那个被她称作“男朋友”的年轻人,站在我们家玄关,手里提着两盒茶叶和一袋水果,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紧张得像个即将上考场的学生。我先生,一个向来沉稳的男人,那天也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嘴里说着“来就来嘛,还带什么东西”,眼睛却像X光机一样上上下下地扫描着他。

而我呢?我的脑子里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盘旋不去、甚至有点荒唐的问题:我该叫他什么?

“小王?”太普通了,像是叫一个办公室新来的实习生。“他的全名?”更不行,那感觉像是在公司开会,点名发言。“欸,那个……”简直是灾难,显得我这个丈母娘既没礼貌又不上心。

给女儿选的夫婿怎么称呼?从女婿到小伙子,称呼里的亲疏远近

最后,我含糊地用一声“你”和“快进来坐”给混了过去。但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在我心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这其实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这是个立场问题,是个心态问题,是关于我,一个母亲,如何开始接纳另一个男人,走进我女儿生命中最核心的位置。

给女儿选的夫婿怎么称呼 ,这个命题本身,就带了点旧时代的印记。好像这夫婿,是我们做父母的挑三拣四、层层把关后,“选”出来的。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如今哪还有这回事。他不是我们选的,是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女儿,用她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为自己的人生选的。我们的角色,从主考官,早就退到了场边观众席,顶多算个拥有建议权的“亲友团”。

所以,最初那段日子,我管他叫“那孩子”或者“囡囡的那个朋友”。在和亲戚朋友的电话里,这是最安全的说辞。这个称呼里,有距离感,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挑剔。我在观察,看他对我女儿是不是真的好,看他是不是有担当,看他……嗯,是不是配得上我养了二十多年的宝贝。

这种观察期很微妙。他会笨拙地在厨房想帮我洗碗,结果打碎了一个我最喜欢的盘子;他会在家庭聚会上努力地想融入我先生的“中年男人话题组”,结果聊得牛头不对马嘴。他所有的努力和局促,我都看在眼里。慢慢地,“那孩子”这个称呼,在我心里,开始有了温度。我开始在“那孩子”前面,加上他的姓,叫他“小王”。

从“那孩子”到“小王”,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这意味着,他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是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人。我开始认可他的“存在”。

后来,他们订婚了。

问题又来了。订婚宴上,司仪热情洋溢地介绍:“让我们欢迎新郎和新娘的父母上台!”那一刻,我听到身边有亲戚开始改口,热情地叫他“ 女婿 ”。

这两个字,像一声惊雷,炸得我有点懵。 女婿 ?听起来那么正式,那么……有距离感。它像一个社会关系学里的标准名词,准确,却冰冷。它定义了一种关系,一种责任,却抹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个性和温度。

回家路上,我先生问我:“以后是不是就该叫 女婿 了?”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要。”

我先生很诧异。在我看来, “女婿” 这个称呼,是说给外人听的。比如,“这是我 女婿 ”,里面带着一种宣告和认证。但在家里,在关起门来的一方天地里,我不想用这么一个硬邦邦的、社会属性大于家庭属性的词来称呼一个即将成为家人的孩子。

我总觉得,一个 称呼 ,像是一件量身定制的衣服,得试,得磨合,急不得,也套不上现成的模板,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以“我女儿”为绝对圆心的崭新 关系 里。

我开始尝试直接叫他的名字,去掉姓。比如,他叫王梓轩,我就叫他“梓轩”。

第一次这么叫他的时候,他明显愣了一下,然后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喜和……被接纳的暖意。我女儿在一旁,也偷偷对我竖了个大拇指。那一刻我明白了, 称呼 的力量,在于它能瞬间拉近或推远人心的距离。一声“小王”,是长辈对晚辈的客气;一声“ 女婿 ”,是社会角色的确认;而一声“梓轩”,是我作为一个母亲,开始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的信号。

这声“梓轩”,也解放了我自己。我不再是那个端着架子、时刻要保持“丈母娘”威严的婆婆妈妈。我可以像叫我女儿一样,自然地对他说:“梓轩,今天晚饭想吃红烧肉吗?”“梓轩,你那件大衣该洗了,放着我来。”

你看, 关系 是流动的,是需要用心经营的。 给女儿选的夫婿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就藏在你希望和他建立一种什么样的 关系 里。

如果你希望保持一种相敬如宾的客气和距离,那么“小王”或者“ 女婿 ”很合适。如果你希望建立一种亲密无间、视如己出的 关系 ,那么,请试着像叫自己孩子一样,叫他的名字。

当然,也有更进一步的。我有个朋友,她直接管她女婿叫“儿子”。一开始她女婿还挺不好意思,叫多了,也就习惯了。每次她女婿回来看她,都大老远就喊“妈,我回来了!”那份亲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亲母子。我羡慕,但我做不到。我觉得,每个家庭的亲密程度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找到那个让所有人都觉得舒服、熨帖的 称呼 ,才是最重要的。强求不来。

对我而言,从“那个男孩”到“小王”,再到“梓轩”,这条路我走了两年。这两年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从一个闯入者,慢慢变成一个守护者。他会在我生病时,比我女儿还细心地研究药品说明书;他会记得我先生的生日,并且提前准备好他念叨了很久的鱼竿;他会在我们因为女儿的未来而焦虑时,坚定地说:“爸、妈,有我呢。”

当他开始自然地叫我们“爸、妈”时,我心里那点最后的别扭,也烟消云散了。一声“妈”,换我一声“梓轩”,这很公平。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给女儿选的夫婿怎么称呼 ?我的答案是:用心去叫,用时间去找到那个最适合的称呼。别被“ 女婿 ”这个词绑架,也别被传统观念束缚。他首先是你的家人,其次才是你的 女婿 。记住,你称呼他的方式,也在塑造着你们未来的相处模式。

如今,他已经是我法律意义上的 女婿 了,但我还是习惯叫他“梓轩”。偶尔,我先生和他喝得高兴了,会拍着他的肩膀,叫他“臭小子”。我女儿会笑着嗔怪,而梓轩,那个曾经紧张得手心冒汗的年轻人,会嘿嘿地傻笑,眼里,是满满的、回家的安稳。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称呼。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名词,而是一种流淌在日常生活里的,带着温度和昵称的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