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 农村的圩市村怎么称呼 这个话题,我这心里头啊,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积了灰的老木匣子,里头全是小时候的零嘴儿、泥巴的香味,还有那股子独属于乡下的、热腾腾的烟火气。这事儿,你没在农村待过,或者说没真真正正地扎进去感受过,光看书本上的解释,那可差得远了。
打我记事起,我姥姥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明儿个 赶集 ,给你买糖人儿去!”这个“ 集 ”,在我们北方,那可是个顶天重要的大事儿。它不是天天有,跟潮汐似的,讲究个周期。什么“逢三排六”、“一四七”,跟暗号一样,刻在每个村里人的脑子里。日子一到,天蒙蒙亮,村里的大人小孩就跟被施了魔法似的,一个个精神抖擞,推着吱吱呀呀的二八大杠,或者挑着担子,从四面八方的土路上,朝着一个固定的地方汇集。那个地方,可能就是一个平时空旷的坝子,也可能是一条特定的老街。
这个“ 集 ”,就是最普遍的一种叫法。很多村子的名字,都直接带上了这个印记。比如我们邻村,就叫“张家集”。顾名思义,最早就是姓张的家族在这儿形成的集市。还有什么“十里铺集”、“三道梁集”,地名直接告诉你这集市的地理特征。简单、粗暴,但是有劲儿!

可你把地图往南边划拉划拉,到了四川、重庆、贵州那一带,你跟人说“赶集”,人家听得懂,但他们自己更习惯说“ 赶场 (chǎng)”。一字之差,味道全变了。这个“ 场 ”,听着就更有一种聚拢的感觉,像是一个天然的舞台,一个“场子”。“走, 赶场 去!”那语气里带着的兴奋劲儿,和我们说“赶集”一模一样。我大学有个室友是重庆的,他说他们那的“场”,往往就设在山坳里、渡口边,地形复杂,但人气旺得很。小贩们扯着嗓子喊,卖凉粉的、卖麻糖的、修锅补盆的,各占一摊,乱哄哄的,但乱得有章法,充满了生命力。很多地方的名字,也就成了“观音场”、“龙王场”。这名字里,是不是还带了点祈福和敬畏的意思?特别有意思。
再往南,到了两广、福建、江西这些水网密布的地区,又换了个说法,叫“ 趁墟 (xū)”。这个“ 墟 ”字,可就讲究了。你看它的字形,一个“土”一个“虚”,古意就是指有城郭的废墟。后来引申为乡下的市集。我总觉得这个字特别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在某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人们自发地聚集起来,在一片看似“虚”无的空地上,用扁担和吆喝声,撑起一片繁“土”。“趁墟”,那个“趁”字,用得更是绝妙,有种“趁着这个时候”的紧迫感和恰到好处的意味。我听一个广东的朋友说,他们那的“墟”,很多都是沿着河岸或者在某个宗族祠堂前。大家摇着船,或者走过青石板桥,从各个村子赶来,不光是买卖,更是联络感情。村子的名字,也自然而然地带上了“墟”,比如“黄圃墟”、“沙湾墟”。听着就有一股子水乡的温润和古意。
所以你看, 农村的圩市村怎么称呼 ?答案根本不是一个词能概括的。 集、场、墟 ,这三个字,就像三枚胎记,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皮肤上。
当然,除了这三大主流叫法,还有些更细分的。
比如,很多地方干脆就叫“ 上街 ”。这个“街”指的就是镇上的主街。每到约定的日子,这条街就变成了临时的市场。这个说法,更偏向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城镇规模的地方。它不像“集”或“场”那样,可能在一片空地上平地而起,它的载体是固定的“街道”。
还有一种,带着浓浓的信仰和节庆色彩,叫“ 赶会 ”,或者直接就是“ 庙会 ”。这可比单纯的买卖东西要盛大多了。它往往和某个神仙的诞辰,或者某个寺庙的特定日子绑定在一起。除了日常的针头线脑、鸡鸭鱼肉,更多的是各种平时见不着的好玩意儿:唱大戏的戏台子、捏面人的小摊子、卖风车和糖画的手艺人……那几天,十里八乡的人都跑来,与其说是来买东西,不如说是来“过节”,来“凑热闹”。这种地方,往往地名就叫“奶奶庙”、“关帝庙”之类的。
说到底, 农村的圩市村怎么称呼 ,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习惯的差异,它背后是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和民俗风情的大不同。北方的平原辽阔,人们需要一个“ 集 ”中地进行大规模交换;西南的山地崎岖,人们在一个个“ 场 ”子里完成日常所需和社交;南方的水系发达,人们“ 趁 ”着船只便利,在渡口码头的“ 墟 ”市里互通有无。
这些名字,土吗?确实土。但这种土,是泥土的土,是乡土的土,带着粮食的香气和祖辈的汗水味。它不像现在城市里的“XX购物中心”、“XX广场”那样,听着洋气,却千篇一律,没有灵魂。一个“李家集”,一个“王村圩”,你闭上眼,就能想象出一个活生生的、冒着热气的村庄。
如今,这些 集、场、墟 ,有的还在顽强地存在着,只是规模小了,来的人也大多是些老人了。年轻人更习惯网购,或者去镇上的大超市。那种几百号人挤在一起,讨价还价声、鸡鸣狗叫声、孩子哭闹声混成一片的交响乐,是越来越难听到了。我有时候会想,当最后一个老人,也提不动篮子去 赶集 的时候,这些刻在地图上,也刻在我们记忆里的“集”、“场”、“墟”,会不会就真的变成一个“墟”——一片只存在于过去的废墟了呢?
但无论如何,这些称呼,这些地方,它们构建了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的乡村记忆。它不只是一个进行商品交换的物理空间,它是一个信息中心、一个社交平台、一个娱乐场所,是农耕社会里跳动的脉搏。所以,下次再有人问 农村的圩市村怎么称呼 ,别只告诉他一个干巴巴的名词,给他讲讲这名字背后的故事,讲讲那份独一无二的人间烟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