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那个没上飞机的女士,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真有意思。它听起来像个简单的礼仪问答,但你只要在机场那个巨大的、充满焦灼气味的玻璃盒子里待上足够长的时间,你就会明白,这根本不是一个词汇问题,这是一个情境问题,一个身份认同问题,甚至是一个……玄学问题。
官方答案,标准答案,写在SOP(标准作业程序)里的答案,是“ 误机旅客 ”。多标准,多冰冷,多正确。就像医院里称呼病人为“几床”一样,精准,高效,但没有人味儿。当你对着一个眼睛哭得像烂桃、手里死死攥着一张作废登机牌的女士,字正腔腔地喊出“这位误机旅客,请您到这边处理”,你觉得合适吗?反正我觉得,那不叫沟通,那叫宣判。

所以,忘掉那个标准答案吧。让我们来聊聊,在真实、混乱、充满汗水和泪水的机场生态里,那位女士,到底是谁。
她有好几个“生态位”。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我管她叫“刚刚被现实打了一闷棍的游魂”。
她的特征是茫然。眼神是涣散的,脚步是虚浮的,整个人像是被抽掉了主心骨,飘荡在值机岛和安检口之间。她可能刚刚结束了一场惨烈的堵车,可能被一个错误的导航APP带去了T1航站楼而她的航班在T3,也可能就是单纯地睡过了头。此刻,飞机起飞的轰鸣声对她来说,就像是世界末日的钟声。她喃喃自语,“怎么会呢?”“飞机呢?”“不是说还来得及吗?”
对这样的她,你不能称呼她为“误机旅客”,那太残忍了。那四个字会瞬间把她从虚无的自我怀疑中拽出来,啪叽一下,摔在坚硬的现实地板上。这时候,最好的称呼是,没有称呼。你走过去,递上一瓶水,轻轻问一句:“您还好吗?需要帮忙吗?”或者更直接点,“女士,您的航班是哪个?我帮您看看后续怎么办。”你看,重点不是“称呼”,而是“怎么办”。她需要的不是一个身份标签,而是一个解决方案,一根救命稻草。你此刻是她的引路人,是那个把她从迷雾中拉出来的人。
第二种,就比较……棘手了。我称之为“战斗状态的母狮”。
她通常不是第一次坐飞机,甚至可能是个空中飞人。误机对她来说,不是意外,是事故,是系统性的失败,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她会把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在眼前那个穿着制服的人身上。柜台被她拍得震天响,分贝高到能盖过机场广播。“你们航空公司怎么搞的!”“我提前三个小时就到了!”“经理呢!叫你们经理出来!”
对她,你称呼什么?称呼“女士”,她觉得你敷衍。称呼“您”,她觉得你虚伪。直呼“误机旅客”,那等于火上浇油,她能当场把你生吞活剥了。这个时候, 称呼的艺术 就体现出来了。你要做的,是先承认她的“身份”——一个尊贵的、时间宝贵的、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客户。所以,你得先道歉,不管是不是你的错。“X女士/X总(如果知道姓氏的话),非常非常抱歉,给您带来了这么不好的体验。”先顺毛摸,把她的怒气值降下来。然后,你不能再叫她“旅客”了,你要称呼她为“您的这个问题”、“您的情况”。把焦点从她的“误机”这个失败者身份上,转移到“需要被解决的事件”上。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离,让她感觉你和她是在同一战线,共同对抗那个“该死的系统”。
第三种,很少见,但一旦出现,就让人印象深刻。我叫她“得道高人”。
她安静地站在航班信息屏前,看着自己的航班状态从“正在登机”变成“关闭”,再变成“已起飞”。脸上没有表情,没有愤怒,没有悲伤,甚至……还有一丝如释重负。她慢悠悠地走到改签柜台,像是在自家客厅里散步。对工作人员说:“你好,我误机了,看看最早能改到哪一班。”语气平和得像在问“今天天气怎么样”。
这种女士,你看不透她。她可能刚刚结束了一段让她精疲力尽的商务谈判,误机对她来说,反而是上帝赐予的几个小时的喘息。她也可能正要去参加一个她根本不想去的家庭聚会,飞机的离去,是天意,是解脱。
对她,你怎么称呼都行。你可以叫她“女士”,也可以叫她“您好”,她不会在意。因为她的内心已经自洽了。她已经接受了现实,并且开始享受这个计划外的“假期”。你甚至可以跟她开个玩笑:“看来今天这趟航班跟您没缘分啊。”她或许会笑笑,回你一句:“是啊,缘分未到。”这种时候,你们之间的交流,已经超越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像两个萍水相逢的旅人,在机场这个巨大的中转站里,交换了一个关于命运的眼神。
你看, 没上飞机的女士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她是谁,她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风暴中,以及,你希望和她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瞬间关系。
说到底,机场是一个把人的情绪无限放大的地方。希望、失望、焦虑、疲惫、愤怒、狂喜……所有情绪都被压缩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被航班的起落时间无情地炙烤着。每一个没上飞机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可能是惊心动魄的,可能是啼笑皆非的,也可能是平淡无奇的。
我们太习惯于用标签去定义别人了。乘客、顾客、病人、客户……这些标签方便管理,方便划分,但也方便我们心安理得地漠视掉对方作为一个 具体的人 的存在。一个会哭会笑,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烦恼和期待的,活生生的人。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那个没上飞机的女士,别急着在心里给她打上“ 误机旅客 ”的标签。试着去看她。看她的眼睛,看她紧握的拳头,看她茫然四顾的神情。
或许,最好的称呼,就是忘掉称呼。
你可以是那个递水的人,那个耐心倾听的人,那个快速给出解决方案的人,甚至是那个和她一起骂两句“这该死的交通”的人。在那个瞬间,你提供的 情绪价值 ,远远超过一本正经的“女士,您好”。
她需要的,不是一个称呼。
她需要的,是在这个冰冷的、由钢铁和玻璃构成的庞大机器里,感受到一丝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直接的善意和理解。
她只是一个,旅程暂时卡住了的人。而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