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却总能让当事人心里打个小鼓,尤其当一方已经身居 董事长 高位,而另一方,或许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或者同样在各自领域打拼,但地位悬殊时,一个简简单单的 称呼 ,便承载了太多的职场 社交礼仪 与复杂 人情世故 。我常想,这就像走钢丝,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既要稳住自己体面,又不能失了故旧情分。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公司年会现场,觥筹交错,灯光璀璨。台上, 董事长 王总正在侃侃而谈,意气风发。台下,他的大学 同学 李明,一个普通的部门经理,或者某个供应商代表,正端着酒杯,眼神复杂地望着他。突然,王总从台上下来,途径李明身边,两人四目相对。这一个瞬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王总心里估计也咯噔一下:这老李啊,当年睡我上铺的兄弟,如今……我该怎么开口?叫“李经理”?太生分,显得无情。叫“老李”?场合不对,有失 董事长 的体面和权威。叫“李明”?似乎又有点轻佻,而且周围还有一堆下属和客户在看着呢。
这其中,最核心的冲突点,无非是 身份 与 情感 的博弈。当一个人从无名小卒成长为呼风唤雨的 董事长 ,他身上就多了一层无形的盔甲,那叫“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求他具备威严、远见、决断力,而“昔日 同学 ”这个身份,则代表着无拘无束、平起平坐的过往。两种身份在相遇的一刹那,产生了强大的张力。

从 董事长 的角度来看,他首先要维护的是自己的 体面 和 权威 。尤其是在公开场合,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 称呼 ,都可能被放大解读。如果他过于亲昵地直呼其名,可能会让下属产生“原来 董事长 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拉帮结派”的误解,影响团队的 职业化 氛围。但如果他过于官方地称呼“李经理”或“李先生”,又可能被 同学 误解为“发达了就忘本”,甚至让在场的其他知情者觉得他凉薄寡义。这两种极端,都是他想极力避免的。
所以,高 情商 的 董事长 ,往往会选择一种巧妙的 平衡 。这种 平衡 不是固定的公式,而是审时度势的艺术。
首先,场合是第一位的滤镜。 如果在私下,比如咖啡馆偶遇,或者老友小酌,那大可以放下架子,一个亲热的“哎,老李!你小子怎么在这儿?”瞬间拉近距离,那种曾经的默契与放肆,会冲淡一切 身份 的隔阂。这种时候,直呼其名,或者在前面加个“老”字,显得真诚而温暖。这体现的是对 同学情谊 的珍视。
但若是在正式的商务场合,比如公司发布会、商务宴请,或者公司内部会议,那 称呼 就必须带着几分“公事公办”的底色。这时候,如果李明是他的下属,他可能会略带笑意地喊一声“小李”,或者直接“李经理”,即便心里翻滚着无数旧事,表面上也要滴水不漏。如果李明是合作伙伴,或者客户,那更是要以“李总”、“李先生”等敬称为主,毕竟业务为重, 尊重 是基石。这并非冷漠,而是 职业素养 的体现,也是对在场所有人的 尊重 。
其次,关系的深度决定了亲疏的度。 不是所有 同学 都称得上“铁哥们儿”。有的是当年同班的点头之交,有的是一起经历过“同窗苦读”的战友。对于普通 同学 ,一个礼貌而略带距离感的“您好,李明”,或者一个 董事长 常用来称呼合作伙伴的“李总”,可能更稳妥。这种情况下,不必刻意去“攀亲戚”,反而会显得刻意。而对于那些真正过命的交情,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拍肩,即便嘴上喊的是“李总”,心里也知道那份情谊未变。
再者,同学的现状也至关重要。 如果 同学 现在是他的下属,那在公司里, 董事长 自然要维持上下级的界限,以 职务 相称,以免被贴上“裙带关系”的标签。但在私下,可以适当地恢复往日的称谓,以示关心。如果 同学 是他的竞争对手,那更要小心翼翼, 称呼 既不能显得过于软弱,又不能过于挑衅,分寸感拿捏到位,考验的是 情商 。
那么,具体可以有哪些 称呼 的选择呢?
-
直呼其名,加个“老”字: “老李”、“老张”。这几乎是最高级的“ 情商 表现”,它巧妙地融合了亲切与 尊重 。在非极端正式的场合,或在没有太多“外人”旁观时,这种 称呼 能瞬间拉近距离,既保留了 同学情谊 ,又不会显得轻浮。那个“老”字,意味着岁月的沉淀,也暗含着一份“我们都懂”的默契。
-
职务 + 姓氏: “李总”、“张经理”、“王董”。这是最安全、最 职业化 的 称呼 。无论 董事长 和 同学 是甲方乙方、上下级,还是纯粹的业务往来,这样称呼都 无可指摘 。它传递的是 尊重 ,是对对方当前 身份 的认可。但在私下,如果关系极好,可能会显得有些生硬。
-
直呼其名(不加“老”字): “李明”、“张伟”。这种 称呼 就比较考验 董事长 与 同学 之间的 关系 了。如果两人当年是那种穿一条裤子长大的 铁哥们儿 ,即便如今身份悬殊,私下里偶尔这样叫一声,也无伤大雅,反而能体现出 董事长 的真性情。但在公开场合,这种叫法就比较冒险了,除非 董事长 想刻意展示他的亲民或不拘一格。
-
“同学”二字: “李同学”、“老同学”。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折衷方案。在一些半正式的场合,或者 董事长 想强调二人“旧识”的身份时,这样称呼既点明了彼此的过往,又避免了直呼其名的随意,也比职务称谓多了几分人情味。比如,在一次校友聚会上, 董事长 对一个不怎么熟的 同学 ,就可以说“这位是我的老同学,李明”,既介绍清楚,又显得亲切得体。
我见过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某次行业峰会, 董事长 A先生在台上发言,光芒万丈。中场休息时,他看到一个坐在角落的 同学 B先生,当年两人关系一般,如今B先生只是一家小公司的技术员。A先生微笑着走过去,递上一张名片,说:“哎,这不是B同学嘛,好久不见!现在在哪高就呢?峰会结束一起喝一杯?”这个“B同学”的 称呼 ,一下子就打破了坚冰。既没有直呼其名显得轻佻,也没有叫“B先生”显得疏远,更没有叫“B总”显得讽刺。它恰到好处地唤醒了共同的 回忆 ,同时又以“喝一杯”的邀请,展现了 董事长 的 大度和情谊 。这不就是 情商 和 人情世故 的完美结合吗?
说到底, 称呼 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更是一种 态度 ,一种 信号 。一个真正有 格局 的 董事长 ,在处理这种 同学相遇 的场合时,他考虑的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 礼仪 ,而是如何通过这个 称呼 ,传递出最恰当的 情感 和 信息 。他会观察 同学 的眼神,感受周围的气氛,甚至预判这个 称呼 可能带来的后续影响。他会在心中快速权衡 身份 、 场合 、 关系 三者,最终选择一个既能维护自身 体面 ,又能照顾 同学感受 ,同时又不失 真诚 的 称谓 。
有时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微微点头的致意,或者一句“好久不见”的寒暄,甚至比任何 称呼 都来得真切和有力。语言之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往往能弥补语言表达上的不足,甚至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的 人情世故 ,从来都不是死板的规则,而是灵活多变、润物无声的智慧。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懂规矩,更要懂得人心,懂得在不同语境下,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去连接和维系人与人之间那份复杂而珍贵的 情谊 。毕竟,时光流转,身份变迁,但那些共同走过的岁月,终究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何让这份印记,在新的社会角色下,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