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徒弟比我大怎么称呼他?这事关乎面子,但更关乎里子!

这事儿吧,听起来挺绕,其实捅破了窗户纸,也就那么回事,但你真临到头上了,嘴里跟含了块热豆腐似的,怎么吐都不舒服。没错,我说的就是 我徒弟比我大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背后牵扯着的是人情、是尊重、是规矩,甚至是你俩在这段师徒关系里,能不能走得顺当的关键。

刚开始收老孙的时候,我真是浑身别扭。

老孙,比我大整整一轮还带个拐弯。头发花白,眼角的褶子能夹住蚊子,一双手,那叫一个粗糙,一看就是干了一辈子活儿的人。他呢,想学点我们这行的精细手艺,下半辈子好有个营生。人特别诚恳,一口一个“师傅”,叫得我后背直发毛。

我徒弟比我大怎么称呼他?这事关乎面子,但更关乎里子!

我才三十出头,他呢,孩子都比我大了。他叫我“师傅”,我怎么回?叫“老孙”?显得太生分,而且有点不尊重长者。叫“孙师傅”?得,那我成什么了,咱俩谁是谁师傅?叫“孙哥”?私下里还行,可当着外人,这师徒的名分不就乱了套吗?

那段时间,我跟他说话都尽量避免称呼。实在不行,就用“哎,那个……”或者一个眼神递过去。尴尬。真尴尬。我能感觉到,他其实也有点不自在。那种感觉就像俩人穿着不合身的衣服,互相看着,谁都想扯一下,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这破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也跟圈子里几个老前辈掰扯过。最后我发现,这事儿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几个坎儿,你心里得拎得清。

第一个坎儿,就是你自己的心态。你得先说服自己。 你教他东西,你就是师傅。 这跟年龄无关,只跟“传道授业解惑”这件事本身有关。你不能因为他年纪大,就心里发虚,觉得自己在“指点”一个长辈。你要是自己先矮了半截,那你这“师傅”也当得名不正言不顺,教东西都伸不直腰。记住,在技艺面前,达者为先。这是规矩,也是你们这段关系成立的基石。你心里不虚了,嘴上才不会瓢。

第二个坎儿,就是怎么把“公”与“私”分开。这个特别重要。

公开场合 ,或者说在谈论工作、技艺的正式情境下,该有的规矩必须有。他叫你“师傅”,你就得受着。这不是托大,这是为了确立一个清晰的教学关系。而你称呼他,可以稍微变通一下。别直接叫名字,也别叫“喂”。我后来的法子是,叫“孙工”或者“老孙师傅”。你看,“孙工”,带了点技术职称的意味,专业,又不失尊重。“老孙师傅”呢,强调了“老”字,尊重了年龄,后面带个“师傅”,又不逾越你俩的本分,别人一听也明白,哦,这是位年长的学徒。

但到了 私下场合 ,比如一起吃饭、喝茶聊天的时候,那就得换个活法。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总端着“师傅”的架子,俩人关系能好到哪儿去?所以,私下里,我都是直接叫“孙哥”。

我记得我第一次这么叫他,是在一次收工后的小饭馆里。我给他倒了杯酒,说:“孙哥,今天这活儿辛苦了。以后没外人的时候,我就叫您孙哥,您也别总师傅师傅的,叫我名字就行。咱俩这叫各论各的,工作上我带你,生活上您是我哥。”

老孙当时愣了一下,然后眼圈有点红,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使劲拍了拍我的肩膀:“行!就这么办!”

就这一句话,那层窗户纸,算是彻底捅破了。从那以后,我俩的关系顺畅得不得了。在工坊,他是最勤奋的徒弟,我怎么说他怎么听,错了就认,从不倚老卖老。出了工坊,他就是个知心大哥,家里有什么事,他比我还上心,时不时还给我讲点他那半辈子的人生经验。

你看, 一个称呼,背后是两种角色的灵活切换 。在“公”的领域,你们是师徒,核心是技艺的传承,必须有上下之分。在“私”的领域,你们是朋友,是忘年交,核心是情感的交流,完全可以平辈论交,甚至他为长。

所以,如果你也遇到了 我徒弟比我大怎么称呼他 的难题,别自己一个人在那儿拧巴。

首先,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别虚。

其次,找个合适的时机,跟他开诚布公地聊一次。把你的想法,你的为难,都告诉他。一个真心想学东西,又有人生阅历的人,绝对能理解你的处境。你们可以一起商量一个彼此都舒服的称呼方式。比如,可以约定在工作场合叫“X工”、“X老师”,私下里叫“大哥”、“老哥”。这种“契约精神”,远比你单方面猜测和尴尬要有效得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别把眼光只盯着那个称呼。 真正的尊重,从来不是靠嘴上叫出来的,而是靠事儿做出来的。 你是不是倾囊相授,有没有因为他年纪大学得慢就没耐心?你是不是在专业问题上坚持原则,又能在他遇到生活困难时搭把手?这才是他心里那杆秤最看重的东西。

同样,他对你的尊重,也不是看他那声“师傅”叫得多响亮,而是看他是不是真的把你教的东西听进去了,是不是在背后维护你的名声,是不是在你需要的时候,能作为一个年长者给你一些人生的建议。

说到底,师徒关系,本质上是一种 互相成就 。他借你的技艺,成就他的新生;你借他的勤奋和人生阅历,成就自己的传承和口碑。想明白了这一点,一个称呼,真的就只是一个代号了。

现在,我叫“孙哥”叫得自然无比,他应得也心安理得。偶尔有新来的看到,会觉得奇怪。我只会笑笑,这里面的门道和舒服,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声“孙哥”,比一万句生硬的“师傅”,要来得更温暖,也更有分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