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在正史的犄角旮旯里翻烂了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庞统 ,那个被称为“ 凤雏 ”的奇才,私下里,到底是怎么 称呼 他那个唯一的 儿子 —— 庞宏 的?
史书,冷冰冰的,惜墨如金。《三国志》里提到 庞宏 ,就那么几句话:“统子宏,刚正直率,蜀汉时官至涪陵太守。”没了。仿佛这个 儿子 只是 庞统 生命里一个无关紧要的注脚,一个血脉延续的符号。
可我不信。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荆州被乡里人瞧不起、直到遇见司马徽和诸葛亮才绽放光芒的男人,一个敢在孙权面前放浪形骸、在刘备面前“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男人,他的内心世界,怎么可能是一片没有温度的荒漠?尤其,是面对自己的骨血。
所以,他的那声“ 称呼 ”,到底会是什么?
我觉得,绝不会是那种一板一眼的“宏儿”。太普通了,太没有 庞统 的风格了。 庞统 这个人,你看他的一生,都带着一股子“不走寻常路”的劲儿。他相貌丑陋,性格却疏狂,做事总喜欢出其不意。让他像个寻常乡绅一样,温文尔雅地唤一声“宏儿”,画面感实在太弱。
我更倾向于一种带着戏谑和自嘲的昵称。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庞统 处理完一天繁杂的军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简陋的营帐。帐内,烛火摇曳,小 庞宏 可能正在地上玩泥巴,或者拿着根木棍当宝剑,学着大人的样子比划。 庞统 那张并不英俊的脸上,会露出一丝难得的、卸下所有防备的柔软。他会走过去,或许会故意板起脸,然后用一种只有父子俩才懂的语调,叫一声:“喂,我那成天只知道淘气的小丑八怪!”
“丑八怪”这个词,从别人口中说出是侮辱,但从一个同样因相貌而备受非议的父亲口中,对自己的 儿子 说出来,那里面藏着多少复杂的情感?是一种“咱爷俩就这样,但咱有才华”的自嘲式骄傲,是一种“外界的眼光算个屁”的言传身教,更是一种独属于父子间的亲密无间。他自己不就是顶着“庞士元貌陋”的标签,硬生生在那个看脸的时代杀出一条血路的吗?他或许希望他的 儿子 ,也能早早地明白,皮囊之下,灵魂的丰满才是立身之本。
或者,会不会是和他自己的名号“ 凤雏 ”有关?
“雏”,是幼鸟的意思。 凤雏 ,是尚未展翅的凤凰。那他的 儿子 呢?会不会是“小凤”?或者干脆就叫“雏儿”?
这个 称呼 ,听起来就沉重多了。它不再是单纯的父子情深,而是承载了如山一般的期许。每一次 庞统 唤一声“雏儿”,都像是在提醒 庞宏 ,也像是在提醒自己:你是 凤雏 的后代,你生来就该翱翔九天。这声 称呼 里,有父亲的骄傲,有家族的荣光,但也有一副无形的枷锁。 庞统 自己,不就是背负着“卧龙 凤雏 ”的盛名,急于建功立业,最终殒命 落凤坡 吗?
一想到 落凤坡 ,心就揪着疼。
那一年, 庞统 才三十六岁。三十六岁,对于一个谋士来说,正是智慧和经验都达到巅峰的黄金年龄。他跟着刘备入蜀,正是要大展拳脚,要把“安天下”的诺言兑现给他自己看。可是一切,都在那个该死的地名戛然而止。
“凤”落在了“ 落凤坡 ”。
在他被乱箭射中的那一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丝意识消散之前,他会想什么?是未竟的宏图霸业?是对刘备的愧疚?还是……他会想起远在荆州的那个小小的身影,那个他或许叫“小丑八怪”,或许叫“雏儿”的 儿子 ?他会不会在心里,最后又轻轻地唤了一声那个名字?
我们不知道。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线索。
而 庞宏 呢?他长大后,史书评价他“刚正直率”,这性格,多像他爹!但他又因为过于“刚直”,得罪了上司,被罢免了官职。他终其一生,都活在“ 凤雏 之子”这个巨大的光环和阴影之下。当人们用敬畏又好奇的眼光看着他,说“这就是 庞统 的 儿子 啊”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
他会不会时常回忆起,那个模糊的、早已记不清面容的父亲,是用怎样一种语调 称呼 自己的?那一声声的呼唤,是他人生的起点,是他所有记忆里关于“父亲”这个词汇的全部源头。那或许是他一生中最温暖的回忆,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沉重的负担。
说到底, 庞统怎么称呼自己的儿子 ,这个问题之所以迷人,恰恰是因为它没有答案。
它给了我们一片广阔的空间,去填充,去想象。让我们得以从那些金戈铁马、权谋诡计的宏大叙事中暂时抽身,去窥见一个历史人物最柔软、最不设防的一面。他不是什么神机妙算的 凤雏 先生,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会笨拙地表达爱意,会把自己的遗憾和期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普普通通的父亲。
也许,最真实的情况,反而是最平淡的。在无人之时, 庞统 可能真的就只是简单地叫一声:“宏。”
一个单字,干净利落。但那一个字里,蕴含的,或许是他全部的铁汉柔情。而那一声“哎”的回应,就是他征战沙场、殚精竭虑之余,唯一的慰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