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江西人喜欢怎么称呼人才?哎,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个词就能说清楚的,它藏着我们赣鄱大地骨子里的那份 务实 、那份 低调 ,以及对真正 本事 的由衷 认可 和 尊重 。在我看来,我们对“人才”的称谓,从来不是浮在面儿上的虚头巴脑,它更像是一张烙印,深深地刻画着一个人在他所在领域里究竟有多么 有分量 。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像某些地方,动辄“大师”、“专家”挂在嘴边?我们江西人,尤其是我身边那些长辈,或者说,那些还保留着老一辈朴实作风的乡邻们,他们对“人才”这个词儿,有着自己一套独到的理解和表达。不是说我们不看重文凭,不看重头衔,但更深层次的,我们看重的是你手上那两把刷子,你脑子里那些真知灼见,以及你解决实际问题的 真本事 。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 师傅 ”二字。这“师傅”可不是随便叫的,它里面蕴含的,是对一个人技艺精湛、经验老到的最高赞誉。你去看那些老木匠,手指一翻一拨,一块平平无奇的木头在他手里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雕花精美的家具;你去看那些在田间地头,能把水稻种得颗粒饱满、产量喜人的老农;你再看那些修车、做饭、砌墙的,但凡他手上活儿使得出神入化,别人一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那他就是我们口中的“师傅”。这称呼,带着一股子热腾腾的烟火气,又带着一丝敬畏。你喊他一声“师傅”,他心里是熨帖的,因为他知道,你不是看重他的身份,而是看重他那双勤劳智慧的手,他那份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 匠心 。在江西,一个合格的“师傅”,往往是社区里、村子里,甚至一个行业里 不可或缺 的 宝藏 。他们是解决问题的人,是把理论化为实践的人,他们的价值,从来不是用几张纸来衡量的。

再往下说,就是“ 能人 ”。这词儿更接地气,更直接。什么是“能人”?就是那些遇到事儿了,总能想出办法,总能摆平一切的人。可能是村里那位把荒山变成果园的带头人,可能是镇上那位总能把滞销农产品卖出去的生意人,也可能是家里谁家孩子考学、找工作,他一出马就能理顺关系的亲戚。他们不一定有高学历,不一定有大头衔,但他们就是有股子劲儿,有股子灵性,能在看似无解的困境里,找出一条活路。这种“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能力。这种“能人”,往往是当地 智慧 和 力量 的象征,他们的话语权,有时甚至比那些空有其表的领导还要管用。你听周围人说,“这事儿找老王去,他是个能人,准能给你办妥!”那一刻,你就能感受到这种称谓背后沉甸甸的 信任 和 期待 。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更现代的称呼也逐渐普及。比如“ 老板 ”、“ 老总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活络了,很多从我们江西走出去的,或者在本地创业成功的人,他们白手起家,吃尽苦头,最后做出了规模,创造了就业,带动了一方经济。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自然会尊称一声“老板”或者“老总”。但这声称呼里,除了商业上的 成功 ,也往往掺杂着一份对他们 奋斗精神 的认可。你很少会听到我们江西人去称呼一个“二代”为“老板”或“老总”时,带有同样深厚的敬意,除非他自己也干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我们看重的是那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 创业精神 ,那份敢闯敢拼的 魄力 。
而对于那些在文化教育领域,或者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我们通常会用“ 先生 ”或者“ 老师 ”。这又不一样了。“先生”这个词,在江西,尤其是在文化圈子里,有着特别的重量。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敬重,更包含了对一个人品格、修为、风骨的 高度肯定 。我们江西自古就是 文化之邦 ,文人辈出,像王安石、文天祥这样的大儒,他们的精神遗产深深影响着我们。所以,当我们称呼某位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长者为“先生”时,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 敬仰 ,是对他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的 崇拜 。而“老师”,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成了泛泛的称呼,但在我们这里,尤其是在教育系统内,或者你真是某个领域的启蒙者、引路人,这声“老师”依然承载着 传承 与 教诲 的厚重。我记得我小时候,村里唯一一个读过大学的语文老师,我们所有人都叫他“张老师”,那语气里是带着光的,觉得他就是我们村里最 有学问 、最有 远见 的人。
再细致一点,我观察到,我们江西人不太喜欢那种虚头巴脑、过于夸大的称谓。你很少会听到有人当面把一个 有点名气 的医生叫做“神医”,或者把一个 有点成就 的企业家叫做“XX之父”。我们更偏爱用一种略显“平实”甚至“白描”的方式去定位一个人。比如,某个医生医术高明,我们可能会说“他看病很有一手”,或者“找他看病准没错”;某个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或许会说“老张搞研究真厉害”,或者“他那个发明可解决了大问题”。这种“厉害”、“有一手”、“解决了大问题”的表述,远比一个空洞的“专家”、“大师”来得 真实 、 具体 ,也更有 说服力 。它描绘的是实打实的 能力 和 贡献 ,而非一个标签。
这其中,也折射出我们江西人骨子里那份 低调内敛 的性格。我们不爱张扬,不喜欢虚名。我们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用真才实学去赢得尊重。那些被称之为“人才”的人,往往也不是那种爱炫耀、爱出风头的人。他们大多是默默耕耘,把心思都花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所以,当我们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汇去称呼他们时,其实也是在表达一种 共鸣 ,一种对这种 品格 的认同。这种称谓,不是为了捧高谁,而是为了 肯定 谁,为了 记住 谁,为了 学习 谁。
归根结底,江西人对“人才”的称呼,承载着一份深厚的 人文情怀 和 历史沉淀 。它不是一套冰冷的职称体系,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图景。从“师傅”的 匠心独运 ,到“能人”的 化腐朽为神奇 ,再到“老板”的 开拓进取 ,以及“先生”的 德高望重 ,每一个称谓背后,都是一份鲜活的 故事 ,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 个体 。它在无声无息中,向外人传递着我们这个地方对什么样的人才真正 看重 ,对什么样的 品格 和 能力 才真正 致敬 。在我看来,这才是我们江西人称呼人才最 独特 、最 有温度 的地方。它不追求花哨,只追求 真实 ;不追求表面,只追求 内涵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