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怎么称呼女博士的?聊聊那些标签背后藏着的微妙心态

说到 网络上怎么称呼女博士的 ,这事儿可真不是一两个词就能说清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标签动物园,里面什么千奇百怪的物种都有,从远古化石级的刻板印象,到如今社交媒体上新培育出的“萌宠”,一应俱全。你随便在哪个平台敲下“ 女博士 ”三个字,扑面而来的,绝不仅仅是学术探讨。

那感觉,就好像你这个人被扔进了一台舆论的X光机,从里到外,从头发丝到脚指甲,都被无数双眼睛扫描、分类、贴标签。

最老掉牙的,也是最让人听着想翻白眼的,莫过于那个“ 第三类人 ”了。这词儿,自带一股子陈年霉味儿。它把你,一个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女性,直接从“男人”和“女人”这两个基本分类里一脚踹了出去,扔进了一个模糊不清、充满猎奇意味的“其他”选项。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我还是个刚读博的小白,当时的感觉就是荒诞。真的,就是荒诞。仿佛我的性别属性,被那张博士录取通知书给注销了。潜台词是什么?就是你读了这么多书,肯定失掉了女性的柔美,变得不男不女,成了个怪物。你说这事儿好笑不好好笑?

网络上怎么称呼女博士的?聊聊那些标签背后藏着的微妙心态

跟“第三类人”配套出厂的,还有一个经典款——“ 灭绝师太 ”。金庸先生要是知道他笔下的一个人物,在几十年后成了对一个群体进行污名化的万能模板,估计也得哭笑不得。这个称呼更具象,它直接给你画了一幅像:古板、无情、年龄大、没对象,手里还得攥着一把科研数据当倚天剑,看谁不顺眼就削谁。我身边那些又美又飒、一边涂着迪奥999一边跑电镜的师姐们,要是听到这个称呼,大概只会优雅地撩一下头发,然后心里默默吐槽一句:老娘忙着拯救世界,没空理你。

当然,网络世界也在“进化”。除了这些充满恶意的古董标签,也生出了一些听着似乎是褒义,但细品之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的称呼。

比如“ 学霸 ”或者“ X神 ”。这听着是夸你吧?没错,是。但它也是一种“捧杀”。它把你所有的努力、挣扎、熬过的夜、掉过的头发,都简化成了轻飘飘的两个字。它把你整个人都压缩成了一个单薄的维度——只会学习。仿佛 女博士 就不配拥有爱好,不懂时尚,不食人间烟火。当你兴致勃勃地分享新买的眼影盘,或者周末去看了场live house,评论区总会飘来一句:“哇,学霸也干这个?”。那语气里的惊奇,就好像看见鱼上了树一样。这种割裂感,才是最让人哭笑不得的。

还有现在特别流行的“ 小姐姐 ”。这个称呼,可以说是互联网为了消解“ 女博士 恐惧”而发明出来的柔化剂。它试图告诉你:“别怕别怕,虽然她是博士,但她还是个可爱的小姐姐呀!”。一方面,它确实拉近了距离,显得亲切。但另一方面,它也带着一种微妙的、不易察觉的审视和“降维”。它在用一种更符合传统女性想象的框架,重新把你“收编”回来。它强调你的年轻、你的无攻击性,而你头脑里的学识和智慧,反倒成了需要被“小姐姐”这个外壳包装一下才能被大众接受的东西。这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安:一个智力超群的女性,如果不同时具备“亲切无害”的属性,似乎就是危险的。

当然,圈子内外的称呼也不太一样。在学术圈里,大家更习惯用“ X导 ”、“ X老师 ”或者直接叫名字。这是一种基于职业身份的互相尊重,简单、直接,没什么花里胡哨的。但一旦这个称呼被搬到公共网络空间,味道就可能变了。比如,一些科普博主被称为“X导”,既有尊敬,也有一种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感。

女博士 群体内部,自嘲和解构才是主流。我们管自己叫“ 科研狗 ”、“学术民工”,管彼此叫“战友”。这种自嘲,是一种抱团取暖,也是一种卸下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那些沉重光环的方式。我们自己把那个被神化或妖魔化的“ 女博士 ”形象一拳打碎,告诉你,褪去那层身份的外衣,我们也是会为了一点奶茶外卖凑不够起送费而烦恼的普通人。

最让我感到脊背发凉的,其实还不是这些固定的称呼,而是那些匿名的、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评论。在讨论 女博士 的帖子下面,你总能看到一些与主题无关,但恶意满满的揣测:

“这么大年纪了,肯定嫁不出去。”“长得还行,可惜是个女博士。”“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回归家庭。”

看到了吗?这些话语,才是最锋利的刀子。它们不再满足于给你贴一个标签,而是直接对你的人生价值进行贬低和审判。它们把婚恋、年龄、生育这些东西,变成了一把衡量 女博士 “成功”与否的标尺,而你的学术成就、你的个人追求,在这把尺子面前,一文不值。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怎么称呼”的问题了,这是一种根植于文化深处的 偏见 污名化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风向正在慢慢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真实的 女博士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她们可能是健身达人,是美妆博主,是旅行家,是优秀的母亲——那个被建构出来的、刻板的“第三类人”形象,正在一点点瓦解。人们开始发现,哦,原来 女博士 不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她们就是一群选择了学术作为职业的女性而已。

所以, 网络上怎么称呼女博士的

你可以叫我名字,可以叫我X博士,也可以在熟悉之后开玩笑地叫我“老板”。但别再用那些充满了猎奇、偏见和想象的标签来定义我。我们花了那么多年时间,读了那么多书,不是为了把自己活成别人嘴里的一个标签,而是为了拥有一个不必被任何人定义的、更自由的灵魂。

说到底,最好的称呼,就是把我们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看待。这真的,一点都不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