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王”到“王老师”,医院里的同事怎么称呼你决定了什么?

昨天夜班,抢救室推来一个急腹症,忙得脚不沾地。混乱中,一个刚来实习的小护士冲我喊:“王老师,五床的心电监护报警了!”

就俩字,“王老师”。

我愣了一下,不是因为这个 称呼 有多么惊天动地,而是那一瞬间,好像有根线,一下子就把现在这个被夜班折磨得眼圈发黑、能面不改色处理呕吐物的中年 医生 ,和十年前那个连静脉穿刺都手抖、被护士长翻个白眼就能脸红半天的小王给串起来了。

从“小王”到“王老师”,医院里的同事怎么称呼你决定了什么?

医院 这个地方, 同事 之间怎么叫你,简直就是一部个人编年史,一个不成文的身份晋级图谱。这比你胸牌上那行小小的“主治医师”要真实、要残酷,也温情得多。

“小王”——一个移动的、会喘气的“便利贴”

谁还没当过“小王”呢?

那会儿我刚轮转到科里,战战兢兢,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别被 主任 点名批评,最好连名字都别被记住。可惜,事与愿违。你越是想当个小透明,你的名字(准确地说是姓氏前加个“小”字)就越是响彻在科室的各个角落。

“小王,去把那个病人的片子取一下。”“小王,这个病历给我复印二十份。”“小王,去催一下血常规报告!”

主任 叫你“小王”,那是天大的事,你得屁颠屁颠跑过去,耳朵竖得像雷达。上级 医生 叫你“小王”,那是命令,执行就对了,别问为什么。平级的叫你“小王”,那是日常。甚至比你早来两年的护士姐姐们,也理直气壮地叫你“小王”,那得看人家心情和你自己的表现了。

“小王”这个 称呼 ,说白了,就是个标签。它意味着:你是新人,你是底层的,你是那个可以被任何人支使的劳动力。你的个人属性被最大程度地压缩,剩下的,就是一个功能性的代号。那时候的我,对这个 称呼 是又爱又恨。恨的是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的卑微和菜鸟身份;爱的是,它也像一层保护壳。犯了错,人家会说“小王嘛,新来的,不懂事”,然后更高级别的 医生 会过来帮你擦屁股。天塌下来,反正有高个子顶着。

那段日子,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张贴在墙上的便利贴,谁需要了,就过来撕一下,用完了,可能随手就扔了。没人真正在意你叫王什么,只知道你姓王,而且是个小的。

“王医生/王大夫”——从功能性代号到专业身份的确认

不知道从哪天起,“小王”这个 称呼 出现的频率慢慢低了。

取而代之的,是“王 医生 ”。

可能是因为我独立管的床位越来越多,也可能是因为我半夜被喊起来处理紧急情况时,不再手忙脚乱。第一次被一个病人家属毕恭毕敬地称为“王大夫”时,我心里咯噔一下,竟然有点慌。我下意识地回头,看看他是不是在叫我身后德高望重的上级 医生

“王 医生 ”或者“王大夫”,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标志着,你不再仅仅是个打杂的,你被正式承认为这个专业团体的一员。你的意见开始被聆听(虽然不一定被采纳),你的签名开始具有法律效力,你的肩上,开始有了沉甸甸的责任。

同事 之间,尤其是护士们,开始叫你“王 医生 ”。这个 称呼 里,带着一种平等的、基于专业合作的尊重。她们找你,不再是“小王,去干啥”,而是“王 医生 ,你看一下这个病人情况有点变化”,或者“王 医生 ,这个医嘱需要确认一下”。语气里,是商量,是协作。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阶段。你既有一定的自主权,又还没有承担像 主任 那样需要把整个科室扛在肩上的巨大压力。你像一棵正在努力生长的小树,终于摆脱了灌木丛的遮蔽,开始迎接真正的阳光和风雨。

“王老师”——不是头衔,是江湖地位的“烙印”

而“老师”这个 称呼 ,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医院 里,“老师”这个词,跟你在学校里的理解完全不同。它不和你的职称直接挂钩,也不是因为你带了几个实习生。它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来自 同事 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一种“江湖地位”的确认。

当比你资历浅的 医生 ,在处理一个棘手病例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来问你“王老师,您看这个怎么处理比较好?”;当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在执行一个有风险的操作前,会特意跑来跟你说一声“王老师,我准备给XX穿刺了,您在这边我心里踏实点”……那一刻,你就成了“王老师”。

这个 称呼 ,不是谁任命的,是大家在日复一日的并肩作战中,用信任和默契“票选”出来的。它意味着,你不仅业务上靠谱,而且你愿意分享,愿意兜底,你成了科室里那个可以被依赖的“定海神针”之一。

从“王 医生 ”到“王老师”,可能需要熬上好几年,甚至十年。这期间,你要独自处理过多少次别人束手无策的烂摊子,你要在多少个深夜里做出过正确的决断,你要用多少次精准的判断和操作赢得 同事 的信赖,这些都无法量化。但它们会像水滴石穿一样,慢慢刻画出你的形象,最终让你收获这个无比珍贵的 称呼

那些五花八门的“黑话”和昵称

当然, 医院 里也不全是这么一本正经的 称呼

一个科室待久了,大家混得烂熟,各种昵称和“黑话”就冒出来了。比如我们科那个手术做得飞快的李 医生 ,外号“李一刀”;那个总能处理最复杂危重病人的张主任,我们私下叫他“救火队长”。我呢?因为有段时间总能精准地预判一些病人的病情变化,被他们戏称为“王半仙”。

这些带着些许调侃的昵称,反而是最亲切的。它说明你已经彻底融入了这个集体,大家不再把你当成一个简单的 同事 ,而是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特点、甚至有缺点的“战友”。在高度紧张和压抑的 医院 环境里,这种带着烟火气的 称呼 ,是一种宝贵的润滑剂和解压阀。

还有一个最特别的 称呼 ,那就是没有 称呼

在抢救室,当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尖叫,所有人都冲向病床时,根本没人有时间去想该叫你什么。“除颤仪!”“肾上腺素一支!”“快,按压!”那一刻,你不是张三李四,你就是那个能插管的,那个能按压的,我们是一个整体,一个临时的、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战的生物体。我们的身份,被简化为最纯粹的功能。

所以,你看,在 医院 里,一个 称呼 的变迁,就是一部浓缩的个人奋斗史。从那个听到“小王”就浑身一哆嗦的青涩小子,到被人叫“王 医生 ”时心里有点小得意的青年骨干,再到如今听到“王老师”时会感到一丝温暖和责任的中坚力量。

这一个个 称呼 ,像一级级台阶,也像一层层蜕下的皮。它们标记着我的成长,也承载着那些数不清的夜班、抢救和手术台上的记忆。它们提醒着我,我从哪里来,如今又站在了哪里,以及,未来还要走向何方。

现在,每当看到科里新来的“小李”、“小张”,看着他们被使唤得团团转的样子,我总会想起当年的自己。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变成“李 医生 ”,变成“张老师”。

而我,还是那个王老师,那个在深夜里,听到 同事 一声 称呼 ,就会重新燃起斗志的,普通的 医院 大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