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怎么称呼顾客好听点?一个称呼,竟藏着品牌温度的大学问

说真的,每次深夜加班,饥肠辘辘地打开那个熟悉的黄色App,下单一份热气腾腾的麻辣烫,然后在订单详情页看到“尊敬的用户,您的订单已……”的时候,心里总有点说不出的滋味。

“用户”。

多冰冷,多标准,多……没有感情的一个词。

美团怎么称呼顾客好听点?一个称呼,竟藏着品牌温度的大学问

我,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情绪,有偏好,刚刚还在为选多加一份午餐肉还是鱼豆腐而纠结了半天,结果在平台的眼里,我只是一个数据,一个ID,一个冷冰冰的“用户”。

一个称呼而已。至于吗?

至于。

太至于了。

尤其是在“吃”这件事上。吃,是人类最基本、最温暖的需求之一。它连接着我们的胃,更连接着我们的情感。而美团,这个几乎承包了我们一日三餐、休闲娱乐的超级平台,它就像城市夜幕下那个永远亮着灯的巨大便利店,什么都有,高效,精准,但唯独,少了一句热乎乎的“晚上好,今天想吃点什么?”。

这句缺失的问候,体现在它对我们的称呼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词汇选择的问题,这背后,是 品牌温度 的缺失。

我们来盘一盘现在那些不怎么“好听”的称呼。

“亲”?算了吧。这个从电商时代沿袭下来的称呼,早就被用滥了,透着一股子廉价的熟络感,听着就腻歪。

“顾客”?太正式了,像是上世纪百货大楼的售货员,我和你之间隔着一条楚河汉界,纯粹的买卖关系。

“您”?敬语是没错,但太空泛,没有辨识度,无法拉近任何心理距离。

那么,美团到底该怎么称呼我们,才能让人心里一暖,觉得“嘿,这家伙,有点意思”呢?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想象。

第一个维度,回归吃的本质,叫一声 “食客”

这俩字,多有江湖气,多有画面感。透着一股子对食物的 尊重 和对品尝者的敬意。当我被称为“食客”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者,而是一个懂得欣赏美食的、有品位的人。这一下,平台的格局就打开了。它不再仅仅是提供外卖服务的工具,而是一个连接好食物与好食客的桥梁。

或者,再文艺一点,叫 “觅食家”

你看,这个称呼自带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我们每天在App里刷来刷去,不就是在城市这座巨大的美食森林里寻找惊喜吗?“觅食家”这个称呼,一下子就赋予了我们点外卖这个行为一种主动、积极、充满乐趣的色彩。它在暗示:你不是在被动地解决温饱,你是在进行一场舌尖上的冒险。

第二个维度,跳出“吃”,拥抱“生活”,来一个 “生活家”

美团的野心,早已不只是外卖。酒店、旅行、电影票、买药、买菜、社区团购……它几乎渗透到了我们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里。那么,用一个更宏大的称呼来概括我们这些深度使用者,再合适不过。

“生活家”,这个词,简直是夸人于无形。它抬高了用户的身份认同感。我不是在“消费”,我是在“经营我的生活”。我订一张电影票,是安排一场浪漫;我团购一份下午茶,是享受片刻悠闲;我预订一家酒店,是开启一段旅程。我是我生活的主理人,而美团,是帮助我更好地构筑这一切的得力助手。这种感觉,谁不爱?

第三个维度,也是我个人最期待的,是 场景化称呼

别再用一个称呼打天下了。真正的贴心,是“在对的时间,说对的话”。

想象一下:

深夜十一点后,你还在下单一份宵夜,推送的消息不再是“尊敬的用户”,而是 “深夜食堂的伙伴,您的暖胃夜宵正在路上” 。是不是瞬间感觉被治愈了?

你在情人节前预订了一束鲜花,称呼可以变成 “浪漫的造梦师”

你为全家人点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称呼可以是 “幸福的聚餐主理人”

你顶着高烧,下单了一份急需的药品,那句提醒或许可以变成 “朋友,请照顾好自己,您的健康我们正在加急配送”

这种基于大数据和用户行为的 场景化称呼 ,才是真正把技术用到了人情味上。它让每一次互动都变得独一无二,充满惊喜。它传递出的信息是:我认识你,我懂你此刻的需求和心情。这种 情感连接 ,是任何优惠券和红包都无法替代的。

还有一个脑洞,既然叫“美团”,为什么不能叫我们 “团友” 呢?

这个称呼,自带一种社区感和归属感。它弱化了商业气息,强化了“我们是一伙儿的”这种亲切感。大家都是“美团”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一起发现美食,一起分享生活。这对于增强用户粘性,构建品牌护城河,简直是神来之笔。

说到底,一个称呼的改变,背后是品牌底层逻辑的转变——是从“流量思维”转向“人心思维”。

当一个平台的用户体量大到一定程度,最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傲慢和麻木,把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看作是冷冰冰的数据。但别忘了,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对生活抱有热情的“食客”、“生活家”、“团友”,才撑起了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我期待着,下一次我打开那个熟悉的黄色App,它不再冷冰冰地叫我“用户”。

哪怕只是一句,“嘿,老朋友,今天想吃点什么?”

也行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