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问题还真有点意思,也常常让人挠头——那些给 老师上课的人 ,我们究竟该怎么称呼呢?你是不是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它可不像称呼学生为“同学”那么简单直接,这里头,门道可多了去了,牵扯着情境、身份、甚至是一种微妙的心理预期。我琢磨这事儿,总觉得它像一片层层叠叠的叶子,每一层剥开,都藏着不一样的光景和味道。
想想看,咱们作为老师,平时站讲台,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方。可一旦角色转换,坐在台下,变成聆听者,那台上那位“ 为老师上课的人 ”,他的称谓就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最常见的,恐怕要数 “培训师” 了。尤其是在各种专业发展项目、继续教育课堂上,这个词几乎成了标配。它听起来正式、专业,带着一种明确的职能指向——负责对我们这些在职教师进行技能提升、理念更新的专业人士。他们可能是教育学院的教授,也可能是某个学科领域的 资深专家 ,或者干脆就是某项教育技术产品的研发者。坐在那灯火通明的阶梯教室里,看着台上PPT翻飞,听着他们条理分明地讲解新的教学法、新的评价体系,你心里自然会默默地喊一声“培训师老师”,或者直接就是“某某老师”,这是一种出于对知识和专业度的尊重。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关于“项目式学习”的培训,主讲的是一位从北京请来的特级教师,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那时,我们所有学员都尊称他为“王老师”,这个称呼,饱含了敬意,也包含了对他的专业能力的认可。

可如果场景变了,换到了学校内部的 教研活动 里呢?那台上侃侃而谈的,很可能就是你的 “同事” ,是和你朝夕相处的伙伴。他可能只是比你早几年进校,或者在某个教学模块上研究得更深一些,亦或是刚刚带队在区里拿了奖的 骨干教师 。这时候,我们通常不会用“培训师”这种略显疏远的词。更多的是“张老师,你讲的这个方法真好!”“李主任,您给我们分享的经验太宝贵了!” 甚至更随意一些,直接叫名字,后面缀个“哥”“姐”,比如“老陈,你那个案例分析得真到位!”这种称呼,透着一股子亲近和共同成长的味道。它不是自上而下的施教,而更像是一场 平等的对话 ,一种 经验的交流 与 智慧的碰撞 。大家都是同一条船上的水手,只不过今天你掌舵,明天可能就换我来。这可不就是教育生态里最美妙的共享时刻吗?
还有一种情况,不得不提。当那位 为老师上课的人 ,其实是咱们的 “领导” 呢?比如校长、教导主任、德育副校长等等。他们也常常会在例会、校本培训中,给我们做报告,解读政策,布置任务,甚至是分享他们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心得。这时候,称呼自然要带上他们的行政职务,“刘校长,今天的讲话启发很大!”“王主任,您关于班级管理的建议很实用!” 这不仅仅是职位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作为学校掌舵人、引领者的一种认可。当然,如果私下里关系不错,或者是在一个相对轻松的场合,偶尔也会直接称呼“校长老师”,既保持了亲切,又兼顾了身份。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校长亲自给我们讲了一堂党课,结合他自己的从教经历,讲得特别真情实感。那时,我们底下几十位老师,都在心里默默感叹,这位 为老师上课的“校长” ,真是一位有温度的教育家。
更特别的,是那些打破常规的“ 小老师 ”。比如说,有时候,学校会组织学生代表,来给老师们演示某种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或者分享他们对某个社会议题的看法。你看,此刻,这些学生就是实实在在 为老师上课的人 啊!这时候,我们这些“大老师”该怎么称呼他们呢?“某某同学”当然是最基本的,但如果想表达那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赞许和虚心求教的姿态,一句“小老师,你这个操作真是绝了!”“某某同学,你的观点很新颖,我们这些老家伙都没想到!” 这种带着点戏谑、又充满真诚的称呼,反而更能拉近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也让教学相长变得更有趣。这种反哺式的学习,常常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再深究一层,从本质上看,无论是“培训师”、“同事”、“领导”,还是“小老师”,这些 为老师上课的人 ,他们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在某个时间点、某个领域,拥有了 某种知识、经验或视角 ,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所渴望获取、需要提升的。所以,最核心的称呼,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那个“ 老师 ”的后缀,几乎是万能的。它代表着一种传承,一种指导,一种榜样。
我个人的感受是,对待这些 为老师上课的人 ,除了恰当的称呼,更重要的是那份 求知的心态 和 开放的姿态 。你想啊,我们自己就是老师,深知教学不易,也明白学习永无止境。当角色互换,我们坐在台下,就更应该放下身段,虚心求教。这不仅是对台上讲者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职业发展负责的表现。一杯香茗在手,一颗求学之心在胸,管他是谁,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启发,那他就是我们当下的 “引路人” 。
所以,真要给一个终极答案,关于“ 为老师上课的人怎么称呼 ”?我觉得它压根儿就没有一个死板的、唯一的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道选择题,甚至是开放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方的身份、以及彼此的关系,灵活地去选择。最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个词,都应该饱含一份 真诚的敬意 和 谦逊的学习态度 。因为,在教育的这条路上,我们永远都是学生,也永远都在学习。你说是这个理儿不?那些真正能在我们心头泛起涟漪的“讲者”,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的头衔,而是他们所传递的 思想的深度 和 情感的温度 。这比任何称呼都来得更有分量,更刻骨铭心。
教育的魅力,不正在于此吗?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成为彼此的 “老师” ,互相启迪,共同成长。这世上哪有真正的“完全通晓者”?我们都是在路上,边走边看,边学边教。那些此刻站在台上, 为我们这些“老师”上课的人 ,他们就像我们旅途中的一道道风景,每一道都值得我们驻足欣赏,用心体会。称呼,不过是入口的礼仪罢了,真正重要的,是入口后,我们能带走多少,又消化了多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