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嘿,还真问到点子上了。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场景:在一个饭局上,或者一场婚礼中,你那位正在做 博士后 的朋友,意气风发地把他爸妈介绍给你。你脑子飞速运转,嘴巴张了又合,最后挤出一个干巴巴的微笑,含糊地“嗯嗯啊啊”过去了。那一瞬间,空气里弥漫的尴尬,简直可以切片。
别觉得就你一个人这样。这事儿,比解一道高数题还让人头疼。为啥?因为“博士后”这个身份,它本身就带着一种悬浮感。
你说他是学生吧,他早就博士毕业了,拿着薪水,搞着正儿八经的科研项目,早就不是那个交学费、住宿舍的青涩小伙了。你说他是正式工吧,他又像个“学术界的临时工”,一份合同两三年,未来飘忽不定,总处在一种“下一站去哪儿”的奔波中。这种身份上的模糊性,直接就投射到了他家人的称谓上。咱们中国人,最讲究个名正言顺, 博士后的父母怎么称呼 ,这背后其实是对一个青年学者社会定位的微妙探寻。

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是,得往“高级”了叫。是不是该叫“X教授的父亲/母亲”?打住,千万别!你朋友自己都还不是教授呢,这么叫,你朋友尴尬,他爸妈更是一脸懵。人家老爷子可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老太太可能一辈子都在菜市场跟人为了几毛钱的葱讨价还价,你突然给人家戴这么大一顶帽子,老爷子心里得琢磨:“我儿子啥时候成教授了?我咋不知道?”
还有更离谱的,我真听过有人想叫“博导的父母”……哥们儿,你这是把博士和博士后搞混了,而且辈分全乱套了。这简直是社交灾难现场。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大道至简。咱们把这事儿想复杂了。核心就一个: 抛开他子女那个闪闪发光又有点模糊的头衔,回归到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上来。
最万无一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称呼,就是那两个无比亲切的词: 叔叔、阿姨 。
没错,就这么简单。
你朋友比你大,你就随着他叫 叔叔阿姨 ;你朋友比你小,或者跟你同龄,你出于对长辈的尊敬,叫一声 叔叔阿姨 ,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这个称呼,跳脱了职业、身份、学历的框架,直接落在了“你是朋友的长辈”这个最稳固的基石上。它传递的是一种亲近感和尊重,而不是对某个社会标签的刻意吹捧。
你想想,在父母眼里,儿子哪怕拿了诺贝尔奖,他不还是那个回家要喝汤、不穿秋裤会被念叨的“狗蛋”吗?他们首先是“我儿子的朋友”,然后才是“一个博士后的朋友”。你一声“阿姨”,比任何花里胡哨的头衔都更能拉近距离。阿姨听了,心里熨帖,觉得你这孩子懂事、不生分,没准儿下次就多给你夹两筷子红烧肉。
当然,如果你想表现得更细致、更周到一些,还有几个进阶操作。
比如,在称呼前,可以加上你朋友的名字。假设你朋友叫李雷,你可以笑着说:“李雷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好!” 或者更亲切点:“雷雷妈,您这气色可真好!” 这样一来,既明确了身份,又显得熟络自然。
再比如,观察。看看你朋友的圈子里,其他人是怎么称呼的。如果大家都很自然地叫“张叔”“王阿姨”,你跟着叫就行了。融入一个圈子的社交礼仪,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看后学。
还有一招,堪称终极大法,屡试不爽——直接问。
真的,这不丢人。当你实在拿不准的时候,与其自己在那儿纠结,不如大大方方地微笑着问一句:“阿姨,我该怎么称呼您比较合适呀?” 这一下,就把皮球踢过去了。通常情况下,对方都会非常和蔼可亲地告诉你:“哎呀,叫阿姨就行啦!” 你看,问题不就解决了?而且,你的这种坦诚和尊重,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特别真诚的人。
说到底, 博士后的父母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对“知识”和“头衔”的一种复杂心态。我们一方面崇拜高学历,觉得博士、博士后都自带光环,连带着他们的家人也应该有某种特殊的称谓;另一方面,我们又对这种“人上人”的设定感到陌生和紧张,生怕自己一开口就“露了怯”。
但我们都忘了,任何头衔,最终都要回归于“人”本身。那位在实验室里熬夜看数据的 博士后 ,回到家,也是一个需要父母关心疼爱的孩子。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是为子女的成就而骄傲、为子女的辛苦而心疼的普通人。
他们不需要你用一个多么华丽的称谓去“供奉”他们。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儿子(或女儿)能交到像你这样真实、懂礼貌、有人情味的朋友。
所以,下次再遇到这个难题,深呼吸,别慌。忘掉那些复杂的身份标签吧。走到他们面前,露出一个真诚的笑容,大大方方地叫一声:
“叔叔好,阿姨好!”
这就够了。真的。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舒服、最温暖的打开方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