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还可以怎么称呼?从大众到打工人的N种身份认同

普通人 。这三个字,现在听起来怎么有点刺耳。

就好像把你我,把街上那些鲜活的、奔忙的、在深夜便利店买一盒便当的、在地铁里默默刷手机的,所有具体的人,全都打包塞进一个面目模糊的纸箱里,贴上标签,完事。一种无力感。一种被定义的烦躁。仿佛我们的人生剧本,已经被剧透了个底朝天——无非是升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然后在柴米油盐里,慢慢,慢慢地,耗尽一生。

可真是这样吗?我不信。所以,我总在琢磨,除了这个该死的“普通人”,我们还能怎么称呼自己?或者说,在不同的语境和心境下,我们到底是谁?

普通人还可以怎么称呼?从大众到打工人的N种身份认同

换个词儿,你再品品—— 大众 。这个词就冷静多了,甚至带着点学术味儿。它更像是一个统计学概念,一个出现在市场调研报告里的冰冷数据。 大众 的喜好, 大众 的消费趋势。当我们被称为 大众 时,我们的个性被抽离了,取而代之的是共性。我们是构成那个巨大分母的一员,是潮流的追随者,是票房的贡献者。这个词,不带褒贬,但就是没什么人情味儿。你不会指着你朋友说:“嘿,你这个大众!”那感觉太怪了。

但如果你把视线拉远,拉到一种近乎悲悯的、带点古典哲学意味的高度,那我们就是 芸芸众生 。这个词美,真的。带着一种宿命感和诗意。想象一下,上帝视角,或者说,一个站在山巅的隐士,俯瞰山下的万家灯火,车水马龙,他眼里看到的就是 芸芸众生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悲欢离合里打转,渺小,却又构成了这整个滚滚红尘。当我们自称 芸芸众生 之一时,心里往往是柔软的,带着点“人生实苦,但我们都在”的相互慰藉。这是一种宏大的、匿名的、却又彼此连接的感觉。

再往下走,落到更具体的地面上来。 凡人 。这个词就很有意思了。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和“神仙”、“英雄”、“天才”做对比。当我们说“我只是个 凡人 ”,潜台词是我会累,我会犯错,我能力有限,我贪恋美食和睡眠,我没有拯救世界那么大的本事。这是一种主动的示弱,一种自我和解。承认自己是 凡人 ,反而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我们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去过那种“俗气”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说到“俗”, 俗人 这个称呼就跑不掉了。以前,这似乎是个贬义词,显得格调不高。但现在,越来越多人乐于自称 俗人 。怎么了?我就是喜欢钱,我就是想吃顿好的,我就是爱看八卦,我就是被那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破事儿牵绊着,这不丢人。 俗人 的快乐,往往最直接,最滚烫。它对抗的是那些悬浮的、不切实际的“高雅”。做一个坦坦荡荡的 俗人 ,反而活得更舒展,更带劲儿。

近几年,有个词火得一塌糊涂—— 打工人 。这简直是当代年轻人的伟大发明。它不像“工薪阶层”那么正式,也不像“社畜”那么丧。 打工人 这个身份,带着一种清醒的自嘲和昂扬的斗志。我们清楚地知道,工作是为了挣钱,我们和老板之间是纯粹的雇佣关系。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躺平,而是在“打工”这个动作里,找到了一种积极性。“加油, 打工人 !”“早安, 打工人 !”这些口号,像是一种赛博接头暗号,连接了无数个在格子间、在生产线、在风雨里奔波的灵魂。我们是 打工人 ,我们为自己流的汗感到光荣。

还有个词,叫 草根 。这个词充满了生命力。它意味着出身平凡,没有背景,没有资源。但 草根 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向上生长的劲头。像野草一样,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疯长。所有白手起家的故事,所有逆袭的剧本,主角都是 草根 。这个词,有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的、蓬勃的力量感。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即使从泥土里出发,也能开出花来。

当然,还有一些更细分的称呼。比如 小市民 ,这个词曾经有点微妙,似乎暗指着精于算计、眼界不宽。但现在看来, 小市民 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白描: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关心菜价和水电费,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和睦、岁月安稳。这种踏实的日子,有什么不好呢?又或者,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我们是 路人 ,是别人故事里一闪而过的背景板。在专业领域之外,我们是 素人 ,是抱着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小白。

你看, 普通人 这个标签是多么的懒惰和粗暴。

它试图用一个词,抹平我们所有复杂的侧面。可我们明明是立体的。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里,我们是 芸芸众生 ;在面对英雄伟人时,我们是甘于平凡的 凡人 ;在消费主义的浪潮里,我们是构成数据的 大众 ;在为生计奔波的每个清晨和深夜,我们是骄傲的 打工人 ;在梦想的起点,我们是充满韧性的 草根 ;在享受一顿火锅、聊着天南地北的夜晚,我们是快乐的 俗人

所以,别再轻易地用“普通人”来概括自己或他人了。那太空洞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些身份的集合体。我们时而是旁观的 路人 ,时而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们身上有 小市民 的精明,也有 凡人 的无奈。我们像 草根 一样坚韧,也像 芸芸众生 一样,渴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丝共鸣和暖意。

下一次,当你想描述自己时,不妨换个词。你会发现,每一个不同的称呼背后,都是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活法,一种对自我身份更深刻、也更有趣的探寻。而我们的人生,就在这一次次不同的自我命名中,变得丰满、具体,且独一无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