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小区路灯的橘黄色光晕拉长了我的影子,思绪却像脱缰的野马,兜兜转转,最终又停在那个让人心里发堵的词上—— 贫困户 。这三个字,轻飘飘地一出口,却沉甸甸地压在多少人的脊背上,烙印在他们的人生底色里。我常常想,在这个社会日新月异、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妥帖、更富人情味、更能体现 社会关怀 与 人文温度 的称谓,来替代它吗?这个问题,时不时地就会像一根针,轻轻地扎我一下。
你想想看,当一个孩子被贴上“贫困户家庭子女”的标签,他走入校园,眼神里会不会多了一丝不自觉的闪躲?当一个成年人,仅仅因为生活暂时困顿,在各种表格、各种场合,被理所当然地冠以“贫困户”之名,他的 自尊心 、他那份想要 融入社会 的炽热愿望,是不是会悄悄地被磨损,被那三个字硬生生地隔开?我总觉得,语言是有力量的,它能构建,也能摧毁;能温暖人心,也能划出冰冷的界限。而“贫困户”这个词,带着一种浓厚的 标签化 、甚至有些 污名化 的意味,它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一部分人从“正常”生活的光谱中剥离出来,独自置于一个“需要被特殊对待”的区域。
我们国家轰轰烈烈的 脱贫攻坚战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数人摆脱了贫困,这本身就是一场史诗般的胜利。但当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渐渐尘埃落定,当我们的社会步入 共同富裕 的新阶段,我们是不是也该重新审视那些战时留下的、带有特定历史痕迹的语言?“贫困户”在那个特定时期,或许是为了精准识别、高效帮扶而存在的行政称谓,其初衷是好的。可如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帮扶 ,更是精神上的 尊重 与 平视 。

那么, 贫困户还可以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尝试。
首先,我们可以从 “状态”而非“身份” 的角度去思考。贫困往往是一种暂时的、流动的状态,而不是一个人恒定的身份标签。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遇困境,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本质就是“贫困”。* 或许可以称之为“ 生活困难家庭 ”或“ 生活暂时困难居民 ”。你看,加了“家庭”这个词,它就不再是针对某个个体,而是更具人情味和整体性;“暂时”二字,更是赋予了希望,暗示这种困境并非永久,而是可以改变的。* “ 亟待帮扶群体 ”——这个词更侧重于他们此刻的 需求 ,强调了社会责任,听起来也更具 行动性 ,而非被动接受。* “ 弱势社群 ”或“ 脆弱群体 ”——这在社会学语境下更为普遍,它涵盖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还包括了其他可能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因素,比如老年、疾病、残障等,更具 包容性 。
其次,我们可以从 “发展”而非“被动” 的角度去重塑称谓。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自主发展,那么语言也应该体现这种积极的导向。* “ 发展支持对象 ”或“ 发展提升伙伴 ”——这两个词把他们从被动的“户”变成了有主观能动性的“对象”甚至“伙伴”,强调了在帮扶过程中,他们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而是有潜力、有能力去 实现自我发展 ,甚至能与帮扶者并肩前行。* “ 共建共享者 ”——这个提法更高瞻远瞩,它把贫困群体纳入到社会 共同建设 与 成果共享 的宏大叙事中,强调了他们的 主体性 和 参与感 。虽然听起来可能略显官方,但在某些语境下,它传递出的平等和认可,是任何其他词都无法比拟的。* “ 转型期居民 ”——如果贫困意味着某种结构性或经济模式的转型带来的阵痛,那么这个称谓或许能更宏观地理解他们的处境,也包含了“未来可期”的意味。
再者,从 “人”本身 出发,回归最本质的称呼。无论他们是否贫困,他们首先是人,是 社区的一员 ,是 国家的公民 。* 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就是 直接称呼其姓名 。在日常交流中,抛开那些功能性的标签,一声“张大爷”、“李阿姨”,胜过千言万语,那份 人际的温度 与 平等的尊重 ,油然而生。* 在需要群体指代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用“ 社区居民 ”、“ 我们的乡亲 ”、“ 需要关爱的朋友 ”等来替代。这些称呼,少了冰冷的行政色彩,多了份 人情味 和 归属感 。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看到一个老阿婆来领补贴。工作人员张口就是“贫困户李阿婆”,阿婆的头立刻低了下去,手也有些不自然地抠着衣角。那一幕,就像慢镜头在我脑海里播放。后来,我偷偷跟那位工作人员说,下次可不可以换个说法,比如“李阿婆您好,这是您的生活补贴。”。一个小小的改动,阿婆的脸上立马有了笑容,甚至开始和工作人员拉起了家常。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 打破隔阂 ,也能 重建连接 。
其实,改变一个称谓,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它背后折射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 态度 与 价值观 。这是一种深层的 文化自觉 ,是社会文明程度进步的体现。当我们不再强调“贫困”这一属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关注他们的 需求 、他们的 潜能 、他们的 尊严 ,那么,整个社会氛围就会变得更加 包容 、更加 友善 。
当然,我知道,有些行政管理上的用语,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完全改变。但我相信,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停止思考、停止探索的理由。我们可以在官方语境之外,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率先做出改变。从你我做起,从一句体贴的称呼开始,让那些曾被“贫困户”这三个字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能够重新挺直腰杆,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社会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 被尊重 、 被平等对待 的 公民 。
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革命,更是一场 人心的变革 。让我们一起,用更温暖、更有力量的词语,去描绘这个世界,去构建一个真正充满 人性光辉 的未来。毕竟,我们都是同舟共济的 同胞 ,在 共同富裕 的道路上,谁也不应该被语言的藩篱所孤立,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