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准备拖家带口回老家之前,我最头疼的,还不是打包行李,也不是琢磨着给七大姑八大姨带什么伴手礼。我真正焦虑的,是脑子里那张乱成一团麻的人物关系网,以及一个终极哲学问题—— 怎么称呼孩子的家乡人 ?
你别笑,这事儿,往小了说是礼貌,往大了说,那可就是孩子身份认同、一个家庭人情世故的头等大事了。
我家那小子,在北京土生土长,张口闭口就是“叔叔阿姨好”。听着是挺有礼貌,可一到我先生的老家,那个胶东半岛上的小渔村,这套嗑就完全失灵了。

第一次回去,他对着我先生发小的爸爸,一个满脸褶子、皮肤被海风吹得黝黑的老爷子,脆生生地喊了声:“叔叔好!”
我当时感觉空气都凝固了。老爷子愣在那,手里的烟杆差点掉地上。我先生赶紧打圆场:“爸,这是我发小他爹,你得喊爷爷,喊‘三大爷’!”小子懵了,我也尴尬得脚趾抠地。
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意识到, 怎么称呼孩子的家乡人 ,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叫人”问题。它背后,是血缘、是地缘、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人情网络,是一股子叫做“ 根 ”的东西。
这称呼,就是孩子通往这个“根”的第一把钥匙。
所以,这事儿必须得盘盘清楚。
一、嫡系部队:跟着爸妈的辈分喊,准没错!
这算是最基础、最不会出错的黄金法则。
什么意思?就是你喊什么,就让孩子在你称呼的基础上,往前推一辈。
比如,你回自己老家,见到你从小玩到大的邻居,你喊他“强子哥”,那就得让你家娃喊他“强子大爷”或者“强子伯伯”。千万别图省事,让你娃也跟着你喊“强-子-哥”,那辈分全乱了,听着别扭不说,人家心里也犯嘀咕:嘿,这孩子没大没小的。
同理,你喊“霞姐”的,孩子就得喊“霞姑”或“霞姨”。你喊“王叔”的,孩子就得喊“王爷爷”。
这个方法的妙处在于,它天然地把孩子拉进了你的人际圈子。当孩子喊出“三大爷”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称呼一个陌生老人,他是在宣告:“我是我爸的孩子,我是这个家族/村子的一份子,我认这里的规矩。”
那一瞬间,距离感“唰”地一下就没了。对方听着心里也舒坦,觉得你这家长会办事儿,孩子教得好。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宗族文化认同,藏在咱们中国人的血液里。所以,别怕麻烦,出发前,把你那些“发小”“铁子”“闺蜜”的名单拉出来,提前给孩子预习一遍。
二、模糊地带:那些沾亲不带故的“老乡们”
最难的,其实是这一部分。
老家嘛,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个村、一个镇子的人,可能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感觉上又都像亲戚。村口小卖部的老板,天天在牌桌上跟你爸“厮杀”的李大爷,隔壁那位总爱塞给你家孩子一把糖的王奶奶……这些人, 怎么称ഹു孩子的家乡人 ?
这时候,就要看眼力见儿了。
我的经验是,可以根据年龄,进行一个大概的划分。
- 看起来跟你爸妈差不多年纪的,甚至更老的 ,一律让孩子喊“ 爷爷 ”“ 奶奶 ”。嘴巴甜一点,在前面加上姓氏,比如“张爷爷”“刘奶奶”,显得更尊重,也方便记。
- 看起来跟你差不多年纪,或者比你大个十来岁的 ,统一喊“ 叔叔 ”“ 阿姨 ”,或者更亲切的“ 大伯 ”“ 大娘 ”“ 大姑 ”。这个“大”字,特别有讲究,它带着一种尊敬和亲近感,是乡土社会里特别好用的一个润滑剂。
- 比你年轻的 ,那就喊“ 哥哥 ”“ 姐姐 ”。
当然,这只是个通用模板。更高阶的玩法,是“ 随大流 ”。
什么意思?就是听听周围的人怎么称呼。比如大家都喊村头那位“老支书”,你就让你孩子也跟着喊“支书爷爷”。大家都管那个热心肠的妇女主任叫“孙大姐”,你就让你孩子喊“孙奶奶”或者“孙大娘”。
这种称呼,带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个人印记,比干巴巴的“叔叔阿姨”有人情味多了。它说明你融入了这里的语言环境,你尊重这里的习惯。这种“上道儿”的感觉,能帮你和你家孩子迅速赢得好感。
三、双核家庭的智慧:爸爸的家乡与妈妈的家乡
现在很多家庭都跟我家一样,夫妻俩来自不同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孩子有两个“老家”。
这时候, 怎么称呼孩子的家乡人 这个问题,就得乘以二。
千万别厚此薄彼。爸爸老家的人情要维系,妈妈老家的网络也不能断。这不仅是夫妻互相尊重的问题,更是给孩子建立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 根 ”的体系。
要让孩子明白,姥姥家门口那棵大槐树,和爷爷家院子里那口老井,都是他生命故事的一部分。
所以,带孩子回娘家,也要用同样的标准,甚至要更用心。提前跟父母沟通,把那些重要亲邻的称呼方式给孩子捋顺了。外公的发小,要喊“X太爷”;妈妈的闺蜜,要喊“X姨奶”……
我一直觉得,一个孩子能自然地在两套方言、两种人情体系里切换,是一件特别酷的事。他会知道,世界很大,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也很多样。他会因为拥有两个充满温情故事的“故乡”,而感到加倍的富有和心安。
称呼,不止于一个代号,它是一种情感的连接
说了这么多方法论,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心态。
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 怎么称ഹു孩子的家乡人 ,本质上,是在对抗一种疏离感。
城市化太快了,一代人的时间,我们就从熟人社会猛地扎进了陌生人社会。邻居住了三年,可能都不知道对方姓什么。但在老家,那片土地上,人与人的关系是黏稠的、滚烫的。一个称呼,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能瞬间把你和几十年前的故事、和父辈的青春、和这片土地的记忆,紧紧地绑在一起。
所以,别把这件事看成一个任务,或者一种负担。
把它当成一次寻根之旅。
在教孩子如何称呼“卖豆腐的李爷爷”时,你可以顺便告诉他:“宝宝你看,这位李爷爷卖的豆腐,爸爸小时候最爱吃了,每次我放学,他都会多给我一块……”
在教孩子如何称呼“村东头的王奶奶”时,你可以说:“这位王奶奶,当年你妈妈就是她看着长大的,你小时候穿的好多件毛衣,都是王奶奶一针一线织的呢……”
你看,一个简单的称呼,就串起了一个故事,一段温情。
孩子可能一时半会儿记不住那么多人,可能会叫错,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态度。我们珍视这份连接,我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教他,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价值观: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那些看着我们长大的人,都值得被尊敬和铭记。
这比任何空洞的“感恩教育”,都来得更具体,更有力量。这股子浓浓的 人情味 和 乡愁 ,会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心里,滋养他一生。将来无论他走多远,心里总有一个地方,是温暖的,是能回去的。
而这一切,或许就始于那一声笨拙却真诚的:“三大爷,过年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