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系的帅哥们怎么称呼?这问题,问得就很有灵性。你以为就一个“帅哥”完事了?天真。在艺术院校这个浓缩了荷尔蒙与名利场缩影的小生态里,一个称呼,背后可是一整套的社交密码、地位变迁和亲疏关系学。
我跟你讲,这事儿得分阶段、分场景、分人看。
第一阶段:脸盲期,统称“那个帅哥”

刚进校那会儿,尤其如果你不是表演系的,那感觉就像一头扎进了帅哥的海洋。食堂里、操场上、教学楼道间,乌泱泱全是。一个个盘靓条顺,身高腿长,顶着一张自带打光板的脸,穿着最简单的白T恤都像是从杂志里走出来的。
这时候,他们对你来说,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模糊的代号—— 帅哥 。
“哎,你看食堂三号窗口打饭的那个帅哥没?绝了。”“刚才在小卖部排我前面的那个帅哥,是不是表演系的?”
再具体一点?顶多加上些物理描述。“穿白色卫衣的那个帅哥”、“寸头那个帅哥”、“笑起来有梨涡的那个帅哥”。他们就像是校园里流动的风景,一个符号,一个视觉享受,仅此而已。说实话,刚开始你根本记不住,因为太多了,而且帅得各有千秋,又好像帅得千篇一律。他们是匿名的,是群体性的,是一个叫做“ 表演系的帅哥们 ”的宏大概念。
第二阶段:入门级,从“同学”到“X哥”
恭喜你,你已经突破了脸盲,开始能把脸和名字对上号了。可能是一起上过公共课,可能是在联谊活动里加了微信,也可能你就是他们系的。
这时候,称呼开始变得具体。最安全、最礼貌的,当然是喊 大名 。张三、李四、王小明。听着有点生分,但绝对不会出错。在课堂上,老师一点名,你才恍然大悟,“哦,原来那个老在后排练台词的帅哥叫这个名儿。”
稍微熟一点,社交属性就出来了。比你年长的,一声 学长 ,甜甜地叫出口,对方一般都会很受用。比你小的,可以叫 学弟 ,或者直接连名带姓地叫。
但真正的分水岭,是那一声“ 哥 ”。
这声“哥”太有学问了。在北京的艺术院校尤其如此。不管对方实际年龄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只要你觉得这人有点东西,或者想拉近关系,叫声“X哥”准没错。比如,他叫刘阳,你就叫“阳哥”。这声“哥”,三分尊敬,七分江湖气,瞬间就能把距离从“认识”拉到“自己人”的边界。它意味着你认可了他在这个小圈子里的某种“地位”——可能是专业好,可能是人缘广,也可能,纯粹就是长得太正了,让人忍不住想尊称一声。
第三阶段:进阶版,外号与“黑称”齐飞
如果你们的关系已经到了可以一起在排练室熬大夜、一起在校门口撸串喝酒的程度,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了称呼的最高阶—— 外号 (Nickname)宇宙。
这才是最真实、最活色生香的部分。
外号的来源五花八门。有根据长相来的,比如长得像某个动物的,就叫“猴子”、“熊”;有根据专业特点来的,台词功底特别牛的,可能被叫做“人形播音机”;天天在形体房把自己折腾得半死的,外号就是“筋哥”;而那些对表演痴迷到有点“疯魔”状态的,毫无疑问会被冠以“ 戏疯子 ”的桂冠,这是一种带着极大敬意的调侃。
更有意思的是“ 黑称 ”。关系越铁,叫得越损。什么“狗子”、“二哈”,都是爱称。可能会根据他出过糗的某件事,比如谁在汇报演出时忘了一句关键台词,那这个梗可能会跟着他四年,成为他专属的黑称。这种称呼,外人听了可能会觉得冒犯,但恰恰是核心朋友圈的身份认证。你能当着他的面这么叫,说明你们的关系,硬。
还有一种常见的,就是“老X”,比如“老王”、“老李”。这跟年龄没半毛钱关系,哪怕他才十八九岁,叫一声“老X”,透着一股子亲昵和“把你当回事儿”的坦然。
第四阶段:准专业人士,“X老师”的诞生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当表演系的帅哥们开始走出校园,接戏、拍广告、上节目,他们的身份就开始发生质变。
在剧组里,无论年纪大小,只要你在这个领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别人就可能尊称你一声“ 老师 ”。这个风气也会被带回学校。当你的某个同学,已经演过一部小有名气的网剧男二号,你在路上碰到他,再叫“狗子”或者直呼其名,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
于是,“ X老师 ”这个称呼应运而生。
“李老师,你这周末还回学校吗?”“王老师牛啊,听说你下部戏跟大导演合作?”
这声“老师”,既是对他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一种社交上的距离感到位。它宣告着,这个人已经不完全是那个可以跟你勾肩搭背的同学了,他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真正的演艺圈。有时候,这种称呼也带着一丝丝的羡慕和自嘲。大家心里都明白,那条看不见的线,已经划下了。
更有趣的是,当他们演的角色深入人心后,你甚至会直接用 角色名 来称呼他。“哎,‘周队长’,去吃饭吗?” 这是一种极高的赞美,意味着他的塑造得到了身边最挑剔的观众——同学们的认可。那一刻,他不再是王小明,他就是那个角色本身。
所以你看, 表演系的帅哥们怎么称呼 ?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它是一张动态的关系地图,一本日记,记录着一个男孩从青涩学生,到专业演员的蜕变之路。
从一句毫无辨识度的“ 帅哥 ”,到一个印刻着他所有努力、汗水和高光时刻的“ X老师 ”,这中间的距离,可能就是无数个在排练厅死磕的日夜,和一次次在镜头前被摔打、被重塑的成长。
而你,作为这段历程的见证者,每一次称呼的改变,都是在为他的这段人生旅程,悄悄地按下一个“确认”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