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当我打下这个标题时,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好久。 前夫的哥哥我怎么称呼她 ……这个“她”,是不是打错了?大部分人想问的,应该是那个“他”吧。但转念一想,或许这个无心的错字,恰恰戳中了问题的核心——离婚之后,那整个曾经被打包称为“家人”的庞大体系,里面每一个“他”、每一个“她”,都成了我们嘴边那个悬而未决、欲言又止的尴尬。
所以,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个。不光聊那个曾经的大伯子“他”,也聊聊他身边那个曾经的“大嫂子”,那个标题里的“她”。
先说那个最直接的难题: 前夫的哥哥 ,那个曾经你可能跟着前夫客客气气、甚至亲亲热热喊声“哥”的男人。

现在,这个人,怎么开口?
场景一:超市偶遇,推着购物车,在酸奶区狭路相逢。
你脑子里是不是瞬间闪过一万个弹幕?“哥”?叫不出口了,那一声“哥”里,曾经包含的是一整个家庭的连接,如今这连接断了,再叫,听起来像攀亲带故,透着一股子心酸和勉强。我试过一次,话到嘴边,舌头打了结,最后出来的声音像蚊子叫,对方估计都没听清,只看到我一个极其不自然的微笑。
那直接喊名字?比如他叫王建国,你喊“王建国”?太生分了。像是在公司里点名,公事公办,把所有过往的情分一笔勾销。如果你们离婚还算体面,这么叫,显得你小气、记仇。可如果你俩撕得昏天黑地,这么叫,又好像是在宣告“咱俩不熟”,火药味十足。
最安全的牌,大概是“XX的爸爸”或“XX的大伯”。如果你们有孩子,这是万能钥匙。比如孩子叫小明,你一句“小明大伯”,瞬间就化解了所有尴尬。这个称呼,绕开了你们之间那层“前弟媳”的身份,重新建立了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新坐标。大家都是为了孩子,体面,且正确。
但如果没有孩子呢?
我的建议是,看人下菜碟,更要看自己的心。如果你们离婚后,和他依然因为一些共同的朋友圈子偶有交集,关系不算僵。那么一个简单的、不带姓的“建国”,可能刚刚好。它比全名亲近,又比“哥”疏远,是一个安全距离。
如果关系早就冷淡如冰,或者你压根不想再有任何牵扯,那就学我后来领悟到的精髓:微笑,点头,然后推着你的购物车,优雅地、头也不回地走向下一个货架。 不称呼,也是一种称呼 。它代表着“我们已经结束了”,无声,但清晰。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标题里的“她”。 前夫的哥哥的妻子 。这个关系,绕得像盘丝洞。
你该怎么称呼“她”?
在婚姻存续期间,你可能叫她“嫂子”,或者关系好点叫“XX姐”。现在呢?这声“嫂子”比那声“哥”还要烫嘴。因为你和她的连接,完全是建立在你前夫和他哥的兄弟关系之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和前夫的大嫂,曾经关系还不错。一起逛过街,吐槽过各自的老公。离婚后第一次在商场碰到,她带着孩子,我一个人。我们俩对视了三秒,空气都凝固了。我脑子里飞速运转,喊“姐”?不对劲。喊名字?我们好像还没熟到那个地步。喊“XX妈妈”?对,这是个好办法!
“萌萌妈,逛街呢?”我当时几乎是脱口而出。
她明显松了口气,笑着说:“是啊,你呢?”
你看,又是一个以孩子为支点的称呼。它像一个救生圈,把两个在尴尬海洋里快要溺亡的女人给捞了起来。
但说到底, 怎么称呼 ,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问题,它是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问题。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是你对这段已逝关系的重新定义,是你为自己划下的边界。
你选择叫“哥”,意味着你内心深处,或许还保留着一丝温情和对过往的承认。你选择叫全名,意味着你在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方式,宣告切割。你选择用孩子作为连接点,意味着你是个成熟的、以大局为重的成年人。你选择沉默和微笑,意味着你在保护自己,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内耗。
这其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你舒不舒服,你愿不愿意。
我曾经为了这个破事儿纠结了很久。生怕自己一个称呼不对,就显得小家子气,或者让别人觉得我还对过去念念不忘。后来我一个朋友点醒了我,她说:“你管别人怎么想?你自己都翻篇儿了,一个称呼而已,你想怎么叫就怎么叫,甚至可以不叫。你的人生,凭什么还要被这些旧关系的名头束缚住?”
是啊,凭什么?
离婚,就像是从一个熟悉的舞台上退场。聚光灯熄灭了,你以为可以轻松离去,却发现后台的过道里,站满了昔日的同台演员。 前夫的哥哥 、前夫的嫂子、前夫的七大姑八大姨……你们不再是搭档,却依然在同一个空间里呼吸。
所以, 前夫的哥哥我怎么称呼她 (或者他),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任何一本礼仪手册里,而在你自己的心里。
问问自己,你希望和这个人维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需要保持联系的“孩子亲戚”?还是可以点头问好的“前熟人”?亦或是再也不想见到的“陌生人”?
想清楚了这一点,那个合适的称呼,自然就浮出水面了。
或者,干脆就像我那个朋友说的,别想了。下一次再遇见,就给一个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额外情绪的微笑,说一句:“嗨,好久不见。”
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嗨”,比任何精心设计的称呼,都来得更坦荡,也更自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