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怎么称呼那些会剪视频的青年?
嗨,这问题可真把我问住了,一瞬间脑子里闪过十几个词儿,但没一个觉得对味儿。 剪辑师 ?太正式,太冷冰冰,像那种穿着工牌坐在写字楼里,对着甲方的“logo再大一点”需求翻白眼的社畜。 Up主 ?这词儿又太宽泛了,一个直播打游戏的和一个花半个月抠素材做视频论文的,能一样吗?显然不能。
所以,这事儿吧,真没那么简单。

我想起我刚接触这行那会儿,剪辑还是个挺有门槛的活儿。你得有台配置高得吓人的电脑,得啃得下那些像天书一样的英文软件教程,什么Premiere,什么Final Cut,光是那密密麻麻的界面就能劝退一大批人。那时候,谁要是会剪个视频,那在同学圈里简直就是大神,是能把秋游录像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大佬”。我们叫他们“搞后期的”,这称呼里带着点儿神秘和敬畏。
可现在呢?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简直是碾着我们的脸过去的。
现在的青年,可能刚上初中,就已经能用手机上的剪映、CapCut玩出花了。他们不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不再被复杂的技术壁垒挡在门外。 创作的冲动 ,像野草一样,在每个人的心里疯狂生长。他们把生活的碎片、游戏的高光时刻、追星的狂热、对一部电影的吐槽……通通扔进那个叫“时间轴”的熔炉里,然后,Duang!一个全新的,打着他们鲜明烙印的东西就诞生了。
所以,再用“剪辑师”或者“搞后期的”这种老黄历里的词去框定他们,就显得特别……怎么说呢,特别“爹味”,特别不酷。
我更愿意用一些更具画面感的词儿来形容他们。
比如, “光影魔术师” 。你不觉得吗?他们就是一群在数字世界里玩弄光和影的魔法师。一段平平无奇的素材,在他们手里,通过调色,能从阴冷的雨天变成温暖的午后;通过转场,能实现时空的瞬间跳跃。他们手里握着的不是鼠标,是魔杖。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拖拽,都是在念诵咒语。他们能精准地挑动你的情绪,让你在上一秒还热血沸腾,下一秒就眼眶湿润。这种操控情绪的能力,不是魔法是什么?
或者,叫他们 “时间刺客” 。这个听起来是不是特帅?你想想,视频的本质是什么?是时间。而这群青年,就是潜行在时间长河里的刺客。他们手起刀落,毫不留情地砍掉无聊的、冗长的、多余的时间片段,只留下最精华的、最富冲击力的瞬间。一个优秀的剪辑,能在一分钟内讲完一个需要十分钟才能说清的故事。他们压缩时间,拉伸时间,甚至让时间倒流。他们是时间的掌控者,是节奏的大师,在无数个0.1秒的缝隙里,完成最精准的刺杀。
我还喜欢一个更温情的称呼: “故事裁缝” 。每一段素材,就像一块块零散的布料。而这些青年,就是手艺精湛的裁缝。他们用BGM做针,用叙事逻辑做线,把这些看似无关的布料,一针一线地缝合成一件华美的袍子——一个完整的故事。哪个镜头放在前面,哪个画面接在后面,配什么样的音乐,加什么样的字幕,这其中的讲究,不亚于一位高级定制裁缝对每一寸布料的考量。他们缝合的不仅仅是画面,更是情感和记忆。
当然,在特定的圈子里,还有更亲切的称呼。比如在B站的二创圈,粉丝们会满怀爱意地称呼那些为爱发电、技术高超的剪辑作者为 “太太” 或者 “老师” 。这个称呼里,没有甲乙方的冰冷关系,只有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感谢。一句“太太,您就是我的神!”,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等待和看到更新时的狂喜。这种基于共同热爱的社群认同感,是任何职业头衔都无法给予的。
说到底,我们纠结于“怎么称呼”,其实是想更好地理解这个群体。
他们是一群矛盾的结合体。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连续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对着屏幕上的一帧画面反复调整,只为了一个转场能更丝滑一点,像个最偏执的艺术家。但同时,他们又极度渴望被看见,渴望自己精心制作的视频能获得弹幕的刷屏、一键三连的肯定,像个最需要观众的表演者。
他们是 深夜的燃灯者 ,用鼠标和键盘在时间线上“肝”出一条血路,电脑的每一次渲染风扇狂转,都像是他们的心脏在加速跳动。他们对BGM的敏感度堪比专业的音乐人,为了找到一首最贴合视频氛围的音乐,能在网易云里捞上三天三夜。他们是玩梗大师,是热点捕手,能把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和最经典的电影桥段无缝衔接,创造出全新的化学反应。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个让你拍案叫绝的视频时,别再干巴巴地评论“厉害了”。
试着换一种方式。
如果那个视频的节奏感让你浑身舒畅,你可以叫他一声 “节奏大师” 。
如果那个视频的叙事让你感动落泪,你可以称他为 “首席故事官” 。
如果那个混剪视频让你热血沸腾,你可以尊称他一句 “肾上腺素调动员” 。
或者,就简单直接一点,冲进评论区,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卧槽,这个转场太绝了!”“为了这三分钟,我愿意投币!”“Up主,我的肝都给你!”
相信我,对于这些用热爱和时间构筑光影梦境的青年来说,任何一个花哨的头衔,都比不上一句发自肺腑的、具体的、用力的夸奖。
因为那一刻,你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数据,一个“播放量+1”,你成了一个真正看懂了他魔法的,知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