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美国人怎么称呼白人的,及其背后语境与文化意涵

话说,你有没有想过, 美国人怎么称呼白人的 ,这事儿吧,听着简单,好像就那么几个词儿,但实际上,里头的水可深着呢,能把人绕得云里雾里。我最近跟朋友聊起这个,才发现,嘿,这根本不是一个非黑即白、一锤子买卖的答案。不是说“white people”就完事儿了,那简直是把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简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就像你问中国人怎么称呼黄种人一样,你总不能指望所有人都用“Asian”吧?里头有地域的、历史的、阶级的,甚至带着点儿情绪的东西。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首先,最普遍、最中性、教科书式的说法,当然是 White people 或者 Caucasian 。这俩词儿,你在新闻里、政府文件里、或者学术论文里,基本是跑不掉的。 White people 直白,没啥花哨,就是字面意思。而 Caucasian 呢,听着更学术点儿,一股子人类学分类的味道。不过说句实话, Caucasian 这个词,其实有点儿过时了,它源于18世纪末一个德国人类学家对高加索地区人群的分类,认为他们是欧洲人的祖先,是“最美”的人种。放到现在看,这种带着种族优越感的历史包袱,多多少少让人觉得不太舒服,或者说,有点儿不那么“政治正确”了。但没办法,很多官方表格、医疗记录上,你还是能瞧见它的身影,尤其是那些老派一点儿的机构,骨子里头还带着过去那套思维定式。

再往细了说,你还会听到 White American 。这可不是随便多加个“American”就完事儿了,它往往在语境中,是用来跟 African American Asian American Hispanic American 这些少数族裔进行对照的。你看,当一个社会群体不再是默认的、无须特别强调的“背景色”时,他们才需要一个明确的修饰词来定位自己在多元社会中的身份。这就像一道菜,只有当它和各种配菜放在一起时,你才会特意去强调它的主料是什么。这种用法,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在族裔身份认同上的细化和区分。

探究:美国人怎么称呼白人的,及其背后语境与文化意涵

接下来,就得说说那些带着点儿烟火气,或者说,带着点儿火药味的词儿了。你可能会听到 WASP ,全称是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也就是 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 。这可不是个随便的称呼,它在历史上代表了美国传统意义上的上层精英、建国者后裔,那些掌握着权力、财富和话语权的群体。如果你现在还用 WASP 来形容一个人,那多半是在影射他的“old money”背景,或者嘲讽他那种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做派。现在,随着美国社会越来越多元, WASP 的影响力虽然还在,但作为普遍称呼,它已经没那么流行了,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符号或者带有讽刺意味的标签。

然后,就不能回避那些带着强烈贬义色彩的词了。比如 Cracker Honky Whitey 。这些词,说白了,就是一些非白人族裔用来反击、嘲讽或发泄对白人不满的蔑称。它们就像刀子,虽然用的人少,但一旦使出来,那真是带着血腥气的。 Cracker 这个词,据说源于早期美国南部那些鞭打奴隶的白人监工,或者指的是生活在贫困边缘的白人劳工,带着股子土腥味儿。 Honky Whitey 就更直接了,赤裸裸的歧视。这些词,一般在非常激烈的种族冲突语境下才能听到,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小圈子里流通。作为旁观者,你听到这些词,基本就能感受到那气氛的紧张和敌意。

还有一些词,它指向的是白人内部的特定群体,带有强烈的地域和阶层色彩。比如 Redneck Hillbilly 。这两个词,你脑子里头是不是立马就蹦出来一个穿着格子衬衫、戴着棒球帽、开着皮卡、住在乡下,可能还有点儿保守的南方白人形象? Redneck 字面意思是“红脖子”,据说是因为那些在农田里劳作的白人,脖子被晒得发红。它通常用来形容美国南部和中西部那些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相对贫困、思想传统甚至有点儿顽固的 白人 Hillbilly 则更多指向 阿巴拉契亚山区 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白人,同样带有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词,有些白人自己也会用来自嘲,带着一种“我们就是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着”的豁达和叛逆;但如果是由外人,尤其是城市精英阶层说出来,那多半是带着居高临下的嘲讽和歧视。这其中的微妙,真是让人琢磨不透。语言这东西,意图和语境才是王道。

近几年网络上还流行起来一个新词儿—— Karen 。这可真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说明语言这东西,时刻都在进化,时刻都在捕捉社会情绪。 Karen 这个名字,它不再指向所有白人女性,而是特指那种,嗯,怎么说呢,有点儿 自我感觉良好、傲慢无礼、喜欢颐指气使、滥用特权 中年白人女性 。她可能是那个在超市里对店员大吼大叫,要求见经理的顾客;也可能是那个在公园里报警,指控一个非裔美国人“可疑”的女人。这个词,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甚至有点儿嘲讽和厌恶,它不是一个中性称呼,而是一个标签,一个代表着某种特定负面行为模式的符号。这你就明白了吧, 美国人怎么称呼白人的 ,根本不是几个单词能概括的,它有时候是社会现象的浓缩,是集体情绪的宣泄。

说到底,绝大多数 白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是特别强调族裔身份,他们更愿意用 American 来称呼自己,或者用他们的祖先来源地来标识,比如 Irish American (爱尔兰裔美国人)、 Italian American (意大利裔美国人)、 German American (德裔美国人)等等。除非是在官方场合,或者需要明确族裔构成的时候,他们才会被统一归类到“ White ”这个大框里。你看,当一个群体是社会的“默认设置”时,他们反而不太需要用一个明确的标签来强调自己的存在感。这跟少数族裔的情况,确实有点儿不一样。对很多 白人 来说,他们的 民族身份 认同,往往被 国籍身份 所稀释,或者被更具体的文化渊源所取代。

而当一个非白人朋友,随便聊到“那个 white guy ”或者“那个 white woman ”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时候是中性的,仅仅是一种描述。就像我们说“那个戴眼镜的”、“那个穿红衣服的”一样,它只是一个视觉上的、快速辨识的特征,没有太多褒贬之意。但这种“中性”,往往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基础和语境之上。如果你是个陌生人,冷不丁地用一个可能带有负面历史联想的词来称呼,那误会和冒犯就可能立马发生。

所以你看, 美国人怎么称呼白人的 ,这事儿真是一言难尽,它远不止是词汇的问题,更是语境的问题、历史的问题、文化的问题、阶层的问题,甚至是个性的问题。从官方的 White Caucasian ,到特定阶层的 WASP ,再到带着地域色彩的 Redneck Hillbilly ,以及时下流行的网络标签 Karen ,每一种称呼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情绪,甚至一丝政治立场。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社会最真实、最复杂、最细微的方方面面。下次当你听到或者使用这些词的时候,不妨多想一层,揣摩一下这背后的千丝万缕。是不是觉得,这语言的魅力和复杂性,真是让人着迷又有点儿敬畏呢?我反正觉得,多了解这些,少踩雷,也算是人际交往里头,一份难得的智慧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