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怎么称呼家中老二的?从“阿二”到“二宝”的时代变迁

你问我, 上海怎么称呼家中老二的 ?这个问题,嘿,问到点子上了。这真不是一个词就能简单概括的。它不像问“苹果”用上海话怎么讲那么直白。这个称呼里头,裹着的是上海几十年的烟火气,是家庭结构的变迁,甚至是一代人记忆的断层和重续。

一个词?讲不清爽的。这得从阿拉小时候讲起。

在我的记忆里,或者说在更老一辈上海人的语境里,家里孩子多,像串起来的葫芦娃。称呼简单粗暴,直接按数字排。老大叫“阿大”,老二自然就是“ 阿二 ”。后面还有阿三、阿四,一直排下去。这个“ 阿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嗯,不太上心?对,就是这个感觉。它就是一个纯粹的序号,一个身份的标签,不带什么特别的情感色彩,甚至有点土气。

上海怎么称呼家中老二的?从“阿二”到“二宝”的时代变迁

你想想看,在那个物质不算丰裕,但邻里关系热络得像一锅刚出炉的烂糊面的年代,一个门洞里窜出七八个孩子是顶顶寻常的事情。张家姆妈在阳台上喊一嗓子:“阿拉 阿二 !回来吃饭了!” 李家阿婆也会扯着喉咙叫:“侬个小 阿二 ,又跑到哪里去野了?” 声音在狭窄的弄堂里来回碰撞,混杂着炒菜的油烟味。这里的“ 阿二 ”,就是一个坐标,标记着这个孩子在家庭兄弟姐妹序列中的位置。它朴实,直接,充满了生活最原始的质感。

这个称呼里,几乎听不到现在父母对孩子那种捧在手心的珍视。它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的识别。当然,亲昵还是有的,但那种亲昵是藏在日常的打打闹闹、一碗红烧肉你多夹一块我多啃一会里的,而不是体现在一个多么华丽的称呼上。

然后,断层了。几十年。

计划生育政策像一把巨大的剪刀,咔嚓一下,剪断了“阿三”“阿四”们出生的可能性。上海的家庭结构迅速变成了清一色的“三口之家”。“ 阿二 ”这个词,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日常语汇里消失了。它像一件旧时代的家具,被迅速地搬进了记忆的储藏室,上面落满了灰。

对于我们80后、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 阿二 ”这个词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的世界里只有“我”,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们无法理解那种有兄弟姐妹分享玩具、争抢零食、互相“告状”又互相袒护的复杂情感。“ 阿二 ”这个称呼,对我们而言,只存在于父母的追忆里,存在于那些黑白的老电影里,像一枚被时光包裹得油光锃亮的琥珀,看得见,摸不着,甚至无法真正共情。

所以你看, 上海怎么称呼家中老二的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称呼。因为根本就没有“老二”。

风水轮流转,时代又变了。

当“二胎政策”放开,上海的家庭里又开始出现第二个孩子的身影。这时候,一个极其有趣的变化发生了。“ 阿二 ”这个老古董称呼,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回归。没有人再叫自己新出生的第二个孩子“ 阿二 ”了。

为什么?

我总觉得,是时代的心境变了。当年的“ 阿二 ”,是在一个多子女家庭里不那么被“稀罕”的存在。而现在的第二个孩子,那可是父母深思熟虑、甚至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迎来的宝贝。那种珍视和疼爱,怎么可能再用一个听起来像编号的“ 阿二 ”来称呼呢?

于是,一个全新的、充满宠溺意味的词汇诞生了,并且迅速流行开来——“ 二宝 ”。

你听听,“ 二宝 ”,宝贝的宝。一个“宝”字,把所有的疼爱、珍视、来之不易全都浓缩进去了。大宝, 二宝 ,多么对称,多么甜蜜。朋友圈里晒娃的,开口闭口都是“我们家 二宝 今天会翻身了”,“带大宝 二宝 去公园,累瘫”。这个称呼,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带着互联网时代的温度和一点点恰到好处的“晒娃”属性。它和那个在弄堂里被呼来喝去的“ 阿二 ”,精神内核完全是两码事。

当然,除了“ 二宝 ”这个网络时代特征明显的称呼,更普遍的,还是回归到最传统的家庭关系称谓上。

如果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那家里人通常会直接叫女儿的小名,而在向外人介绍时,则会说“这是我儿子,这是我女儿”,或者更亲切点,“这是哥哥,这是妹妹”。反之亦然。这种称呼方式,强调的是每个孩子的独立性和性别角色,而不是他们在出生顺序上的编号。这背后,是一种更现代、更强调个体尊重的家庭观念。

所以,现在你再问 上海怎么称呼家中老二的 ,答案就变得丰富而立体了。

在一些极老的家庭里,或许还能听到“ 阿二 ”的余音,但那多半是指已经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了。在年轻父母的口中,你听到最多的,是那个充满爱意的“ 二宝 ”。而在更普遍的日常交流中,人们更习惯用“弟弟”、“妹妹”,或者直呼其名。

从“ 阿二 ”到“ 二宝 ”,这不仅仅是两个词语的更替。它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上海这座城市家庭观念的巨大变迁。它背后是经济的发展,是思想的解放,是从集体主义到个体意识的觉醒。那个曾经被一个数字简单定义的“老二”,如今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爱与期待。

这个称呼的演变,本身就是一个顶顶精彩的上海故事。你说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