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 家里人怎么称呼姑姑的 ,这事儿可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它不像一道数学题,一个萝卜一个坑,答案标准且唯一。这称呼,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家族编年史,里面藏着亲疏远近、脾气秉性,甚至还有那么点儿若有似无的“江湖地位”。
在我家, 姑姑 这个词,从来不是一个单数。它是一个复数,一个庞大的,带着不同前缀和后缀的家族。
先说我 大姑 。这个“大”字,可不仅仅是排行老大那么简单。它自带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我爸在她面前,永远都像个没长大的弟弟,说话都得先掂量掂量。我们这些小辈,喊一声“大姑”,必须得字正腔圆,带着三分敬畏。小时候我淘气,打碎了她从娘家带过来的一个青花瓷瓶,我爸还没开口,大姑一个眼神扫过来,我腿肚子都软了。她没骂我,就淡淡说了句:“以后手脚麻利点。”那声音,比我爸的鸡毛掸子还有用。所以, 家里人称呼 她,那个“大”字,就是权威,是家里的定海神针。谁也不敢叫她名字,更别提什么昵称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后是我的 小姑 。哎哟,那又是另一个世界了。小姑比我爸小了快一轮,时髦、洋气,烫着大波浪,是我们那个小城里第一个穿喇叭裤的女人。我们叫她,从来都是拖长了音,带着点撒娇的意味——“小姑——”。她就像我们这帮孩子的编外闺蜜,会偷偷给我们塞大白兔奶糖,会带我们去看电影,还会教我怎么用蹩脚的英语说“Hello”。我妈有时候和我爸拌嘴,第一个打电话求援的,准是我小姑。她来了,往我妈身边一坐,叽叽喳喳说一通单位里的趣事,我妈的火气也就消了。所以,这个“小”字,代表的不是年纪小,而是一种亲近,一种可以没大没小、分享秘密的特殊通道。 家里人怎么称呼姑姑的 ?你看,一个前缀,天差地别。
当然,还有夹在中间的二姑、三姑。她们的称呼就比较“标准”,就是“二姑”、“三姑”,平和、稳定,像温水,不像大姑那么有威严,也不像小姑那么有色彩。她们是家族里沉默的大多数,是逢年过节饭桌上默默添菜、收拾碗筷的身影。我们对她们的 称呼 ,也就像她们的性格一样,温和而日常。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太天真了。
随着我们这一代人长大、结婚、生子, 家里人怎么称呼姑姑的 这个问题,又升级到了2.0版本。我的孩子,管我大姑叫什么?叫 姑奶奶 。这称呼一出来,我大姑那张常年严肃的脸,竟然会笑出一脸褶子。她会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大红包,塞到孩子手里,嘴里念叨着:“哎哟,我的乖孙孙,快长大。”那一刻,什么权威、什么定海神针,全都融化了。那个“奶奶”的后缀,仿佛一道咒语,瞬间解除了她身上的“封印”。
而我媳妇,她又是怎么 称呼 我 姑姑 的呢?这是个技术活。刚进门的时候,她跟着我叫,毕恭毕敬,“大姑”、“小姑”。时间久了,在家里私下聊天,她会跟我说:“今天你大姑打电话来了”,或者“你小姑又给你买了件衣服”。这个“你”字,是一种界定,既表示了尊重,又保持了作为“外来媳妇”的一点点距离感和客观性。这其中的分寸拿捏,可比职场里的向上管理难多了。
更有趣的是地域差异。我有个发小,他们家是东北的。他管他爸最小的妹妹叫“老姑”。我第一次听见的时候,还以为是他姑姑年纪很大,后来才知道,在东北,“老”字用在排行最小的儿子或女儿身上,是“幺”的意思,带着一种全家人的宠爱。一个“老”字,硬生生被他们用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蕴,你说这中华文化,多奇妙。而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比如上海或者江浙一带,更多人会叫 姑妈 。一字之差,感觉就完全不同。“姑姑”听起来更像是父系这边血脉里带着的一点清冷和疏离,而“姑妈”呢,那个“妈”字,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平添了几分母性的温暖和市井的亲切。
所以说, 家里人怎么称呼姑姑的 ,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它是一张复杂的关系网,一张铺满情感、记忆和潜规则的地图。每一个 称呼 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
现在,我的大姑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背,我们跟她说话得凑到耳边喊。我还是喊她“大姑”,但声音里,敬畏少了,心疼多了。我的小姑,也当了奶奶,不再穿喇叭裤,开始研究养生了。我喊她“小姑”,调侃的成分少了,依赖的味道却更浓了。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称呼就像时间的刻度。从我们牙牙学语时被父母抱着,指着一个女人说“叫姑姑”,到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教自己的孩子说“叫姑奶奶”,这一个轮回里,包含了多少成长、离别和传承。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是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让那些与 姑姑 有关的、温暖的、琐碎的、鲜活的往事,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那个味道,是小姑从上海带回来的白脱小球的香味,是大姑炖的那锅永远也吃不腻的排骨汤的鲜味,是整个童年,乃至整个人生里,一种无法替代的、叫做“家”的味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