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一个称呼,尤其是一个老人对孙女的称呼,绝不仅仅是个代号。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整个家族的记忆匣子,里面装满了软糯的时光和说不完的疼爱。你仔细听,那一声声的呼唤,像是从遥远的时空隧道里传来的回响,带着樟木箱子的味道和午后阳光的暖意,稳稳地落在你的心尖上。
所以, 老人对孙女称呼怎么说 ?这事儿,可真没个标准答案。它是一门玄学,一门情感社会学。
最常见,也最没“特色”的,大概就是直呼其名了。比如孩子叫“王诗语”,爷爷奶奶就跟着喊“诗语”。这没什么不好,显得尊重,特别是孩子大了以后。但你品,你细品,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一点点只有祖孙之间才有的、那种黏糊糊的、不讲道理的亲昵。

于是, 小名叠词 就登场了。这绝对是中华文化圈里的“顶流”叫法。“语语”、“乐乐”、“彤彤”……几乎每个孩子的小名都能这么叠一下。这声音一出来,立马就软了,糯了。仿佛把所有的坚硬和棱角都磨平,只剩下最纯粹的宠溺。我邻居家的奶奶,八十多了,管她二十多岁的孙女还叫“菲菲”,那姑娘一米七几的大个子,在奶奶面前一秒变回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你看,这称呼就是一种魔法。
再往下探一层,就是那种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爱称。
在江南水乡,尤其是上海那一带,一声 囡囡 (nān nan),能把人的心都叫化了。这个词,光是发音就自带撒娇属性,软绵绵的,像一块刚出炉的桂花糕。喊一声“囡囡”,眼前浮现的就是一个皮肤白皙、眼睛亮晶晶的小姑娘,不是吗?它不特指某个人,但当爷爷奶奶用吴侬软语唤出这两个字时,那就是独一份的宝贝。
往北走,那股子爽利劲儿就上来了。东北的爷爷可能会拍着孙女的肩膀,大大咧咧地喊一声“ 我大孙女 !”。这声“大孙女”,带着一股子骄傲和自豪,好像在向全世界宣告:瞧,这是我们家的!还有更朴实的,直接叫 丫头 。就两个字。丫头。听着有点糙,但那里面藏着的关心,一点不少。“丫头,冷不冷?”“丫头,多吃点!”这是一种不善言辞的爱,粗粝,但滚烫。
然后,还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我管它叫“ 食物系昵称 ”。
我发小,小时候长得白白胖胖,她爷爷就一直叫她“ 小糯米 ”。现在她都当妈了,她爷爷打电话过来,开头第一句还是:“哎,我的小糯米哦!”还有叫“ 小包子 ”、“ 豆包 ”、“ 小汤圆 ”的。这些称呼,听着就让人觉得这孩子肯定特别招人疼,脸蛋圆嘟嘟的,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把。这背后是什么?是老一辈人最朴素的愿望——孩子能吃饱穿暖,长得结结实实。把对食物的喜爱,直接投射到了孙女身上,多可爱。
当然, 心肝宝贝 这种“豪华顶配版”的称呼也从不过时。
“我的心肝!”“我的小宝贝!”这种叫法,直白、热烈,毫不掩饰。它把孙女直接提到了生命中最核心的位置。我奶奶就喜欢这么叫我堂妹,每次都像是在唱一出深情款款的咏叹调。这是一种宣言式的爱,生怕全世界不知道她有多疼这个孙女。
更有趣的是,随着时代变迁,老人们的称呼也在“进化”。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给孩子取了英文名,什么Emma,Sophia。一开始,爷爷奶奶们可能还有点别扭,念得也不标准,但叫着叫着,也就顺了。“我们家 Emma 怎么还没回来呀?”听着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用不太流利的口音喊着英文名,那画面,有一种奇妙的冲突感和温馨感。这或许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爱吧。
但说到底, 老人对孙女称呼怎么说 ,最重要的不是那个词本身,而是那个调。
是那种拖得长长的、带着笑意的尾音;是那种佯装生气、却藏不住关切的音调;是那种在睡梦中,迷迷糊糊从嘴里溢出的一声轻唤。
我外婆,她不识字,一辈子没叫过我什么特别的昵称,就叫我的小名。但她叫我名字的音调,有几十种。催我吃饭的时候,是短促而有力的;看我写作业累了,是心疼而轻柔的;我生病了,那声音里就带上了哭腔,听得人想掉眼泪。
那个称呼,就是一个启动信号。信号一响,所有的记忆、情感、牵挂,就如同潮水般涌来。它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一头牵着蹒跚的步履,一头连着雀跃的童年。
所以,如果你问我,老人对孙女最好的称呼是什么?
我想,是那个当你已经白发苍苍,在某个午后打盹时,猛然在梦中听到,还会让你瞬间热泪盈眶的,那个声音。那个声音,可能叫“ 囡囡 ”,可能叫“ 丫头 ”,也可能只是你那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但你知道,那是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呼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