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越来越玄乎了。
就是在街上,想问个路,或者在超市,想让前面的人挪个位置,话到嘴边,卡壳了。眼前这位,头发花白,但穿着时髦的始祖鸟,戴着蓝牙耳机,精神头比我还足。叫“大爷”?感觉像在骂人。喊“叔叔”?自己这张脸也不答应啊。最后只能憋出一句干巴巴的“您好,请问……”,那个关键的称呼,硬生生被吞了回去。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体验?这已经不是个例,简直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交困境。我们今天聊的,就是这个看似微小却无比重要的问题: 若干年后的老人怎么称呼 ?

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一个词的选择,而是整个社会观念的巨变,是一代人身份认同的重塑。
先说说那些正在“失效”的老称呼吧。 “大爷”、“大妈”、“阿姨”、“师傅” ,这些曾经无比亲切、万能的词汇,为什么现在变得如此烫嘴?
因为语境变了。以前我们说“大爷大妈”,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什么?是穿着的确良布衫、在胡同口下棋、在菜市场为几毛钱讨价还价、热心肠但可能有点爱管闲事的长辈形象。这是一个基于熟人社会和集体记忆的称呼,带着一种“街里街坊”的温度。
但现在呢? 未来的“老人”,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
我想象了一下。我那65岁的邻居,退休前是程序员,现在天天在B站当UP主,教年轻人怎么玩转Stable Diffusion,粉丝好几万。你管他叫“大爷”?他可能回头就给你拉黑了,心里还得嘀咕一句:“这孩子会不会聊天?” 还有我妈的朋友,快七十了,刚从西藏自驾回来,朋友圈发的照片比二十岁的小姑娘还酷,一身户外装备,皮肤晒得黝黑,眼神里全是光。你冲她喊一声“大妈”试试?那简直是公开处刑。
看到了吗? 未来的老年群体,将是历史上教育水平最高、信息接收最快、自我意识最强的一代。 他们玩智能手机比我们还溜,懂得什么是“抗糖化”,能跟你聊元宇宙和人工智能。他们的“老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静态模式,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第二春”。
他们的身份认同,早已不是“某个人的爷爷/奶奶”,而首先是“他们自己”。一个独立的、有追求的、拒绝被年龄标签化的个体。所以,任何一个暗示着“衰老”、“落伍”、“需要被照顾”的称呼,都会让他们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是一种冒犯。那个曾经万能的“阿姨”,现在简直是雷区,一脚下去就可能引爆一场无声的尴尬。
那么,出路在哪? 若干年后的老人怎么称呼 ,才能既表达尊敬,又不触碰雷区?
我观察了下,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趋势和尝试。
第一种,是“去年龄化”的万能牌——“老师”。
“老师”这个词,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巧妙地绕开了年龄,直接指向了对方的知识、经验或技能。不管对方是做什么的,在某个领域总有比我们强的地方,叫一声“老师”,既表达了请教的谦逊,又给予了对方极大的尊重。在问路、请教问题等场景下,一句“老师,您好”,几乎不会出错。它正在从一个职业称谓,泛化成一个高情商的社交尊称。
第二种,是回归本质的礼貌——“先生/女士”。
这种称呼,带着一种现代都市的疏离感,但胜在绝对安全。它不涉及年龄、身份、外貌,纯粹是基于性别的、中性的礼貌用语。在商场、酒店等服务场合,这已经是标配。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显得有点过于“端着”,少了一丝人情味。不过,对于那些看起来就特别干练、有范儿的长者,一句“这位先生”或“这位女士”,或许正中下怀。
第三种,是基于场景和身份的“精准打击”。
这要求我们有更强的观察力。比如,在健身房看到一位肌肉线条分明的长者,可以称呼“X哥”(如果他看起来确实保养得很好),或者干脆直接说“您练得真好!”;在公园里看到一位正在写书法的,可以称呼“X老”(如果他姓氏可知);看到对方穿着某公司的制服,可以称呼其职位,“X工”、“X经理”。这种称呼的本质,是 从关注“年龄”转向关注对方的“当下状态”和“社会角色” 。
第四种,也是最有趣的一种,是年轻一代的“语言艺术”——“哥哥/姐姐”。
这招可谓是“杀手锏”,但风险极高。对着一个五十岁但保养得像三十五岁的人喊“姐姐”,对方很可能心花怒放。但如果分寸拿捏不准,就秒变轻浮和油腻。这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年轻态”的极致追求。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种称呼的可持续性不强,它更像一种临时的社交润滑剂,而非一个稳定的称谓体系。当所有人都变成“哥哥姐姐”时,这个词也就失去了它的魔力。
聊到这,我突然有个更大胆的想法。 或许,未来我们根本不需要一个统一的称呼。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加多元化、个体化的社会。统一的称呼,本身就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 若干年后的老人怎么称呼 ?答案可能是: 看情况 。
面对一个赛博朋克风的酷炫“老奶奶”,你可能得称呼她网名“暗夜玫瑰”;面对一个退休后成为知名美食博主的“老爷爷”,你可能得叫他“食神张”;面对更多普普通通、但内心丰富的长者,一句真诚的“您好”,加上一个微笑和友善的眼神,可能比任何称呼都来得更得体。
我们正在从一个“称谓社会”走向一个“交流社会”。重要的不是你叫我什么,而是我们沟通的内容和态度。
说到底,称呼的变迁,折射的是代际关系的演变。过去,是基于年龄的权威和尊敬;未来,将是基于个体价值的平等和欣赏。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老去。我们希望被怎么称呼?我想,我们不希望被一个简单的标签定义。我们希望别人能看到我们染过的彩色头发,看到我们手臂上的纹身,看到我们为了某个爱好而闪闪发光的眼睛,看到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趣的、独立的灵魂。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遇到那个让你“卡壳”的瞬间,别慌。深吸一口气,忘掉那些陈旧的词汇。认真地看看眼前这个人,然后用你觉得最舒服、最真诚的方式,开启对话。
也许,最好的称呼,就藏在你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