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赌,每个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家长,尤其是在门口第一次见到那位高高大大、笑容阳光的男老师时,脑子里都曾闪过一秒钟的“CPU高速运转”:我……该叫他什么?
“老师好!”——这三个字到了嘴边,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劲。我们习惯了喊那些温柔的女老师“老师”,突然面对一个男性面孔,这个称呼仿佛需要一点点心理建设。
“那个……帅哥老师?”——心里想想就好,说出口,那尴尬的氛围能瞬间凝固整个幼儿园大门。

于是,一个看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就这么成了不少家长心里的“一脑门子官司”。 幼儿园单位男士怎么称呼 ?这事儿,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眼见着园里的“阳刚之气”从无到有,从稀罕到渐渐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我见过家长们各种各样的称呼,也跟我们园里那几位“宝贝疙瘩”男老师聊过他们的真实感受。
最常见,也最保险的,当然是 “X老师” 。
姓王,就叫 “王老师” 。姓李,就叫 “李老师” 。简单、直接、专业。这几乎是所有场合下的“万能公式”。为什么?因为“老师”这个称谓,本身就是对一份职业的最高尊重。它不分性别。我们从不会特意叫一位女老师“女老师”,那为什么非要在一个男老师前面加上性别定语,变成拗口的“男老师”呢?
“老师”二字,承载的是教育的责任、专业的素养和孩子们的信任。当你的孩子清清楚楚地喊出“张老师好!”的时候,这不仅是在打招呼,更是在孩子心里,将眼前这个男人,与“知识”、“规则”、“榜样”这些概念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至关重要。
我们园里有位刚毕业的男老师小孙,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性格活泼得像个大男孩。一开始,很多家长和小朋友都喜欢叫他 “哥哥” 。比如“孙哥哥”。听起来亲切,对吧?小孙老师自己也不排斥,觉得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
但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
在课堂上,当他需要建立规则、要求孩子们安静下来的时候,一些孩子会嬉皮笑脸地喊“孙哥哥,我不要听你的!” 在孩子们模糊的认知里,“哥哥”更像是玩伴,是平等的,甚至是能撒娇的对象。而 “老师” ,则天然带有一层纪律和权威的光环。
后来,我们整个园里有意地引导,家长们也配合,统一改口叫“孙老师”。你猜怎么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小孙老师发现,他组织活动、引导教学时,孩子们明显更专注了。不是说他变得多严肃,而是那个称谓的改变,在孩子心里悄悄地为他重塑了身份——他依然是那个会带他们疯跑、做搞怪表情的大朋友,但首先,他是一位 老师 。
所以,关于 “哥哥” 这个称呼,我的观点是:谨慎使用。它听上去很美,但在专业的教育场景下,可能会无形中削弱老师的职业形象,模糊掉教育者和玩伴之间的必要界限。尤其当这位男老师已经不再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而是三十多、四十多的中年人时,一声“哥哥”,就更显得尴尬和不合时宜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幼儿园本身有自己的文化。比如一些国际幼儿园或者双语幼儿园,老师们都用英文名。那自然就入乡随俗,直接喊“Teacher Tom”或者“Tom老师”,这是最自然不过的。
那么,有没有绝对的禁区?有!
请千万不要叫 “叔叔” !
“叔叔”这个词,太生活化,太有家庭色彩了。它会把职业关系瞬间拉到一种奇怪的私人亲戚关系里,显得非常不专业,也让老师本人感到别扭。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正式的会议上,称呼你的男同事为“大哥”,是不是很奇怪?一个道理。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两个词: 尊重 和 专业 。
你对这位男士的称呼,反映了你对他职业身份的认知。你选择“老师”,就是认可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而这种认可,会通过你的言行,直接传递给你的孩子。
孩子们是天生的观察家和模仿家。你如何称呼老师,他们就会如何称呼。你发自内心地尊敬这位男老师,你的孩子也会学着去尊敬他。在一个由女性主导的学前教育环境里,这种来自家长的、对男性教育者的公开肯定和尊重,其意义远比一个称呼本身要深远得多。它是在告诉我们的下一代,尤其是小男孩们:看,男人也可以温柔、有爱心地照顾别人,这很棒,这很正常。它也是在告诉小女孩们:权威和榜样,不只有一种性别。
所以,下次在幼儿园门口,当你再次看到那个忙着给小朋友擦鼻涕、或者领着一群“小萝卜头”做游戏的男老师时,别再犹豫了。
大大方方地,带着微笑,和你的孩子一起,清晰地喊出一声:
“李老师,早上好!”
相信我,这声 “老师” ,比任何亲切的昵称,都更能让他感受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这声音里,藏着对他选择这份事业的最高赞美。真的,这比什么都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