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真能要了你的“职场小命”。你以为就是个称呼?不,这背后是权力、是人情、是历史,是一整个错综复杂的隐形力场。我见过太多刚毕业的小年轻,业务能力顶呱呱,就栽在这声称呼上,那叫一个冤。
咱们先画个像。所谓 老董事长的子女 ,那可不是一般同事。他们分好几种,每一种都是一个独立的“副本”,得用不同的“攻略”去打。你别以为喊声“哥”或者“姐”就能拉近关系,我告诉你,这往往是死得最快的一种方式。
咱们先说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一种: “太子”或“公主” ,已经身居高位,挂着“总”字辈头衔的。

比如,老董事长姓王,他儿子叫王思齐,现在是公司的副总。你怎么叫? 王总?小王总?思齐总?
千万,千万别自作聪明喊“小王总”。
我亲眼见过一个销售冠军,就是这么翻车的。年会上,那哥们儿喝了点酒,胆子也肥了,端着酒杯过去,一张嘴就是:“小王总,我敬您一杯,以后多带带我们!”
全场瞬间安静。那位真正的“小王总”,脸上的笑那叫一个精彩,僵硬得像刚从冰柜里拿出来的冻肉。他没发作,只是点点头,抿了口酒,说了句“好好干”。但从那天起,那位销售冠军的所有好项目,都莫名其妙地黄了。
为什么?因为“小”这个字,太扎心了。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你的权力不是自己挣来的,你是活在你爹的光环下的。这对于一个急于证明自己的“继承者”来说,是最大的侮辱。你以为是亲切,在他听来,就是轻视。
所以,正确答案是什么?就是 老老实实地叫“王总” 。去掉那个“小”字,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凭实力坐到这个位置上的领导。这是对他本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他背后那个庞大身影——老董事长的尊重。你的潜台词是:“我认可的是您现在的职位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您的出身。”这,才是 高情商 的表现。
再来说第二种,更微妙的: 空降下来,职位不尴不尬,没什么实权的那种。
可能是在某个无关紧要的部门当个经理,或者干脆就是董事长助理。这种人,你叫他“李经理”吧,显得生分;叫他“小李”吧,你又不够格。
这时候,就得看场合,看人。我给你个建议: 在公开、正式的场合,永远用他的职位称呼,比如“李经理” 。这是职场的“标准格式”,不出错。无论他有没有实权,这个职位是公司给的,代表了公司的脸面,也是老董事长的脸面。你尊重这个职位,就是尊重公司,尊重老董事长。
但在私底下,比如茶水间碰到了,或者几个人一起吃饭,可以稍微灵活一点。观察一下,别的老员工怎么叫。如果有人叫他英文名,比如“Kevin”,你也可以跟着叫。但如果没人这么叫,你就继续叫“李经理”,顶多语气放轻松一点。千万别自来熟地去“开拓”新称呼。记住,在 职场人际关系 里,跟随,永远比创新来得安全。
(说句扎心的,人家可能根本记不住你叫啥,但你一旦叫错,他能记你一辈子。)
最最危险的,是第三种: 不在公司任职,但时常会来公司“视察”的子女。
这种人,简直就是行走的人形炸弹。他们没有职位,不受公司制度约束,但他们说的一句话,可能比副总的签字还有分量。
碰到这种,比如老董事长的女儿,王小姐,来公司找她父亲。你在电梯里遇到了,怎么办?
你喊“美女”?轻浮,找死。你喊“王姐”?你跟她很熟吗?谁是你姐?你喊她全名?太不尊重了。
唯一的、绝对安全的称呼,就是: “王小姐”或者“王女士” 。如果知道她的名字,就叫“王XX女士/小姐”。
这个称呼,妙就妙在它的距离感。它既表达了尊敬,又清晰地划出了你和她之间的界限。你只是一个员工,她是董事长的家人。这种恰到好处的疏离,反而是一种保护。你没有试图去攀附,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敬。平稳,安全,满分。
我曾经有个同事,脑子一抽,看到老董事长那个还在上大学的儿子来公司玩,就热情地凑上去喊“王少”。他可能港片看多了,以为这是尊称。结果呢?那个年轻人当场没说啥,但后来老董事长在开会时,就“不经意”地提了一句:“现在公司里有些风气不太好,江湖气太重了。”我那个同事,年底就被“优化”了。
看到了吗? 老董事长子女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它是一道复杂的阅读理解题。你要读懂的,是这个人的身份、他的性格、他当下的处境,以及整个公司的权力生态。
总结一下我的血泪经验吧,算是几条保命法则:
- 就高不就低,就正式不就随意。 如果对方有职位,就称呼职位。这是最不会错的“官方答案”。
- 观察是金。 你不知道怎么叫的时候,就闭嘴,竖起耳朵听。听公司的“老人儿”,特别是那些高管们,是怎么称呼的。他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跟着他们走,没错。
- 杜绝一切带“小”和“少”的称呼。 除非你跟他们是穿开裆裤长大的发小,否则这两个字就是雷区,一踩就炸。
- 宁可生分,不可轻浮。 “先生/女士”这种称呼虽然听起来有点远,但永远比自来熟的“哥/姐”安全一百倍。
- 别人的“亲切”可能是陷阱。 就算他/她主动让你叫他/她名字,或者叫得随意点,你也要掂量掂量。在人前,尤其是在老董事长面前,最好还是用回正式称呼。这叫“拎得清”。
说到底,你怎么称呼他们,反映的不是你和他们的关系,而是你对这个公司权力结构的理解程度。这是一个信号,你通过这声称呼,告诉所有人,你懂规矩,你是个“明白人”。
而在这个复杂的职场丛林里,有时候,当一个“明白人”,比当一个“能干的人”,重要得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