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这人类的称谓体系,尤其是亲戚间的,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变迁史,细究起来,里头藏着多少故事、多少情感、多少掰扯不清的微妙啊。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寻常却又内涵丰富的关系—— 外孙和外祖母怎么称呼 ,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嘛,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尤其是当你把传统、地域、情感,甚至那么一点点“暗自较劲”都揉巴到一块儿的时候。
先说最正儿八经的,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在咱们汉语文化里, 外祖母 ,也就是你母亲的母亲,通常被唤作“外婆”或者“姥姥”。而她的 外孙 或 外孙女 ,自然就是“外孙”啦。这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DNA,从小,父母就这么教,耳朵里听到的,也大多是这般光景。你出生后,咿呀学语,指着妈妈的妈妈,第一个蹦出来的,多半也就是那含着奶味的“姥姥”或“外婆”。这称谓,带着一种天然的亲近,仿佛一说出口,就能闻到 外祖母 身上那股子特有的,带着旧时光气息的温暖。我的 姥姥 ,她家在东北,一口一个“大外孙儿”,那声音,如今想起来,还带着嘎吱作响的炉火和热腾腾的粘豆包味儿。那不是简单的一个称呼,那是她半辈子对我的爱,一句话就全兜住了。
然而,这世道在变,地域的界限也模糊了。曾经,“外婆”多流行于南方,吴侬软语里带点甜;“姥姥”则雄霸北方,字正腔圆,透着股实在劲儿。可现在呢?你走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都能听到南北方言的混搭。一个上海小囡,张口也许就是一口京腔的“姥姥”;一个东北娃,嘴里也可能蹦出软糯的“外婆”。这不稀奇,都是人口流动的结果,家乡的口音在儿女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地就融合了。但说实话,我个人总觉得,无论是“姥姥”还是“外婆”,都带着一种独属于母系家族的温情,它提醒着你,这是妈妈的妈妈,是把你妈妈从小拉扯大的那双手,那份情,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包容。

可偏偏,这世上,有一种非常普遍,却又常常让人挠头甚至有点儿心疼的现象:很多 外孙 ,会把 外祖母 也喊作“奶奶”。哎呀,说起这事儿,我心里总有点儿不是滋味儿。你问为什么?原因很复杂,却又很现实。最常见的,莫过于简化称呼。一个孩子,有爷爷奶奶,又有 外公外婆 。如果都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嘴巴不累,大人也嫌麻烦。于是,为了省事儿,或者说是为了“统一管理”,就出现了“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这两种模式。但另一种情况就比较微妙了,那就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残余,或者说,父系社会的影响。
你瞧,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儿子是“传宗接代”的,儿媳妇生下的孩子,自然是“嫡系孙子孙女”,要跟着男方家族的称谓走。所以,爷爷奶奶这个称呼,分量似乎更重一些,听起来更“正宗”一些。而 外孙 呢,虽然也是亲骨肉,却总被一些老观念打上了“外姓人”的标签,所以 外祖母 就成了“外奶奶”或者干脆被“同化”成了“奶奶”。我见过不少 外祖母 ,嘴上说着“没事儿,叫啥都一样,都是我的心头肉”,可眼神里,总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那是一种,“我明明是你妈妈的妈妈,我把你妈妈拉扯大,我付出的不比别人少,怎么到头来,我的 外孙 叫我却要‘借’别人的称谓呢?”的无奈。这种情结,旁人不好说,但我想,每个经历过这种“委屈”的 外祖母 ,心里都明白。
更有甚者,有的家庭,为了避免孩子混淆,索性让 外孙 把 外祖母 叫“大奶奶”、“小奶奶”,或者干脆在前面加上姓氏,比如“王奶奶”、“李奶奶”。这听起来是解决了称呼的困扰,但无形中,却也冲淡了那份血缘带来的独一无二的亲昵。一个 外孙 ,对着自己的 外祖母 ,却要加上姓氏,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儿直抵心窝的温情。就好比你叫自己的妈妈,会直接喊“妈”,而不是“张妈妈”或“李妈妈”一样。那份亲密无间,不应该被任何多余的字眼所阻隔。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正确且充满爱意地称呼 外祖母 呢?我觉得,首先是尊重。尊重地方习俗,尊重 外祖母 自己的意愿。如果 外祖母 本人很介意被叫“奶奶”,希望 外孙 叫她“姥姥”或“外婆”,那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坚定地引导孩子使用她喜欢的称呼。这不仅仅是称谓上的尊重,更是对她情感上的一种回应和认可。
其次,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是小小的复读机,你平时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学。如果你在和孩子提起 外祖母 时,总是说“去 姥姥 家玩儿”、“ 外婆 给你买的糖”,那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你叫。那种自然而然的融入,远比你板着脸教他一万遍来得有效。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会在电话里,用特别温柔的声音喊“妈”,我知道那就是我 姥姥 。那种音调,那种气息,就告诉我,这是我妈妈最亲的人,也是我要用最亲的称呼去对待的人。
再者,是给 外孙 和 外祖母 创造足够多的相处机会,让爱意在日常点滴中滋养。当一个 外孙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外祖母 的疼爱、呵护,当他们一起玩耍、一起看书、一起分享美食,那这份情感的连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能概括的了。那时候,无论 外孙 嘴里喊出的是“姥姥”、“外婆”,甚至偶尔的“奶奶”,都带着一份满满的爱意,因为那份爱,已经超越了称谓本身。我见过一个小朋友,他平时叫 外祖母 是“外婆”,但心情特别好,或者想撒娇的时候,会把“外婆”拖长了音,变成“外~~~婆~~~”,那语气里全是甜腻和依赖,你听了,心都化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亲昵 称谓,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
说到底, 外孙和外祖母怎么称呼 ,这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探讨,更是一场关于家庭、关于血脉、关于爱与尊重的深情对话。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 外祖母 心里也都有自己那份柔软的期盼。也许,最重要的不是那个字眼到底是什么,而是当 外孙 发出那个声音的时候, 外祖母 能从 外孙 清澈的眼神里,从他们稚嫩的嗓音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血浓于水的爱。这份爱,足以让任何一个称谓都变得充满温度,充满力量。它让传统得以延续,让现代情感得以交织,最终,都汇聚成祖孙之间,那一道跨越时光、永恒不灭的光。我想,这才是这份关系里,最动人、最值得我们去珍视的地方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