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城市的霓虹把一切都涂抹得光鲜亮丽,可总有些角落,光线暧昧,甚至有些昏暗。就在那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见过他。他弓着身子,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身前铺着一块不知从哪里捡来的破布,上面零星地散着几枚硬币。他的手,枯瘦如柴,指甲缝里嵌着经年的污垢,就那样,安静地,伸向每一个路过的人。他的眼神,浑浊而平静,没有哀求,没有乞讨,只是一种沉默的,近乎认命的等待。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感像潮水般涌来。我常常在想,面对这样一位 讨饭的老年人 ,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口,如何去 称呼 他,才能不失体面,不损他的 尊严 ,也安抚我们自己那份因无力而生的不安?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它远非字典里查个词那么轻松。每一个词汇,都带着它独特的重量、温度,甚至是一段沉重的历史。
最早跳出来的,可能就是那个最直白、也最粗糙的词——“乞丐”。说实话,这词儿像块冰冷的石头,硬邦邦地砸过来,带着强烈的负面色彩。它把人一下子从社会主流里切割出去,打上一个烙印,仿佛这个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乞讨”。“丐帮”的传说或许赋予过它一丝浪漫,但那也只是传说罢了。现实生活里的“乞丐”,往往与贫穷、疾病、肮脏、甚至懒惰挂钩。我总觉得,用这个词去指代一位 讨饭的老年人 ,几乎等同于剥夺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无论是他作为人应有的 尊严 ,还是他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权利。仿佛他这辈子,从出生到垂垂老矣,就注定是个“乞丐”。这样的 称呼 ,太残忍,太冷漠了,我个人是无法接受的。

再往后想,有些人会说,“流浪汉”或者“流浪者”?这似乎比“乞丐”温和一些,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生活状态——无家可归,居无定所。我见过一些 老年人 ,确实没有固定的居所,四海为家,或者说,以天为盖地为庐。但“流浪者”这个词,它描绘的是一种漂泊、一种自由,甚至在某些文学作品里,带着那么点浪漫主义色彩。可眼前这位 讨饭的老年人 ,他的“流浪”不是选择,更不是诗意,那分明是一种被生活逼迫的无奈,一种无枝可依的绝望。他不是在追逐远方,他只是在苟活。更何况,并非所有的 讨饭的老年人 都是“流浪者”,有些可能还有个摇摇欲坠的“家”,只是那家,已经无法为他提供最基本的温饱了。所以,“流浪者”这个 称呼 ,虽然少了几分恶意,却也多了几分模糊和不准确。它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也未能完全表达我的那份复杂心境。
那么,“无家可归者”呢?这个词很精准,聚焦在“家”的缺失上。从字面意义上讲,它比前两者更加客观,也带有一丝官方的、公益的色彩。许多慈善机构在提到这类人群时,会倾向于使用这个 称呼 。它把问题具象化了:他们缺乏一个安全的港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这很好,很直观。可是,当我看着那位坐在地上,伸着手的 老年人 时,我发现,“无家可归者”这个 称呼 ,它虽然准确描述了某种外部状况,却依然无法触及他内心深处,或者说,无法概括他此时此刻,最迫切的行动——他伸出的手,是在 讨饭 ,是在寻求最原始的生存所需。这不仅仅是“无家可归”的问题,更是“无食果腹”、“无衣蔽体”的问题。它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简化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标签,似乎少了那么一点人情味。
我总是觉得,当我们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给自己找一个舒适的距离。一个合适的 称呼 ,有时候能让我们在面对这份窘迫时,感到一丝心安,仿佛我们已经尽力去理解、去尊重了。但说到底, 讨饭的老年人 这个群体,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而不是被一个冰冷的词语简单地定义。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些讨论,有人提议 称呼 他们为“街头贫困者”、“边缘人群”甚至“城市贫民”。这些词语都带有社会学或经济学的意味,听起来很“理性”,很“客观”,似乎在尝试用一种更科学、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现象。可我总觉得,这种 称呼 ,在试图去“概括”的时候,却也容易把具体的个体“消解”掉。当他说出“街头贫困者”的时候,眼前那张满是皱纹、写满故事的面孔,似乎一下子就模糊了。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统计数据,一个等待被“救助”的“案例”。这种疏离感,让我感到不适。
我个人更倾向于,或者说,我更希望能够用一种更直接、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去 称呼 他们。比如说,当我在街上遇到他们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想要叫一声“老人家”、“大爷”、“大妈”。是的,就是最寻常,最普罗大众的 称呼 。为什么是这些词?因为它们没有附加任何批判,没有预设任何背景,它们只是单纯地表达一种尊敬,一种晚辈对长辈的自然而然的敬意。无论这位 老年人 此刻境遇如何,他曾经也年轻过,也奋斗过,甚至也可能为社会做过贡献。他活了这么大岁数,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一声“老人家”,把焦点从他“ 讨饭 ”的行为,拉回到他“ 老年人 ”的身份,拉回到他作为“人”的本体。这其中,包含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对岁月沧桑的理解,也给了我们自己一个机会,去放下那些预设的偏见,去进行一次平等的凝视。
当然,我知道,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直接叫“老人家”然后递上钱物,好像有点突兀,有点不知道怎么开口。但我想说的是,语言的魔力,有时候并不在于词语本身有多么华丽,而在于它传递的温度。当我们真诚地用“老人家”或“大爷”去 称呼 他们时,我们的语气,我们的眼神,我们的肢体动作,都会自然而然地带上一种关怀。那是一种对等的人际交流,而不是施舍者对被施舍者的俯视。
我见过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手里拿着一瓶温热的牛奶和一个面包,走到一位在街边缩成一团的 老年人 面前。她蹲下身,轻轻叫了一声:“大爷,您吃点东西吧。”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追问苦衷,只是简单的,却充满力量的一句话。那位 老年人 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变得平静。他伸出手接过食物,轻轻地点了点头。那一刻,虽然没有言语的交流,但我能感受到,在那个简单的 称呼 和动作之间,流动着一种超越物质的温暖和理解。那不是怜悯,那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善意,是人性的光辉。
所以,与其绞尽脑汁去寻找一个所谓的“政治正确”或者“社会学概念”的 称呼 ,不如回到最本源的人际互动中去。 讨饭的老年人怎么称呼 ?也许最简单的“老人家”、“大爷”、“大妈”,就是最好的答案。它不回避 老年人 的身份,也不强调 讨饭 这个行为,它只是单纯地给予了对方一份应有的尊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通过语言和行动传递的 尊严 。
我们社会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滑落到生活的边缘。或许是家庭变故,或许是疾病缠身,或许是年轻时没有存够养老钱,又或许,仅仅是运气不好。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无力自救的。当他们不得不伸出手,向陌生人求助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我想,一定是百般煎熬的。这种煎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痛苦得多。他们曾经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也曾有自己的骄傲和体面。而现在,他们却要放下所有,去承受别人的目光,去面对那种施舍带来的复杂情感。
所以,当我们思考 讨饭的老年人怎么称呼 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我们的言行,去尽可能地维护他们的 尊严 ,去传递一份无条件的善意。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我们内心世界的问题。我们能否超越表象,看到他们作为“人”的本质?我们能否抛开自身的优越感,给予一份平视的尊重?
当然,也有人会说,有一些 讨饭的老年人 是职业化的,他们背后可能有团伙,甚至有健康的身体却选择这种方式。我承认,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它增加了我们识别和帮助的难度。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对所有 讨饭的老年人 都失去同情心、都给予冷漠 称呼 的理由。我们不能因为少数的欺诈行为,就去否定整个群体,更不能因此而熄灭我们心中那盏原本可以点亮的 মানবিক关怀之灯。
最终,关于 讨饭的老年人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我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完美的词汇,能够涵盖所有情境、所有个体、所有情感。但我想,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那个被喊出口的词语本身,而是我们喊出这个词语时的心境,是我们伸出援手时的温度,是我们眼神里流露出的真诚。当所有的 称呼 都显得苍白无力时,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才是最有力、最能触及灵魂的语言。它跨越了贫富,模糊了身份,连接起了人与人之间最柔软的部分。所以,下次再见到他,我还是会选择,轻轻地,叫一声“老人家”。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不屈。而我们能做的,除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有就是,守护他那份风烛残年里,不应被抹去的,最后的 尊严 。这,远比任何一个标签,都来得深刻,都来得重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