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像一根扎在我心底的刺,时不时地,就让我感到一阵钝痛。没有婚房的母亲怎么称呼?每每在社交媒体上,抑或是在茶余饭后亲友的闲谈中听到这几个字,我的眉头总是不自觉地拧巴起来。仿佛“母亲”这个至高无上的称谓,一旦前面少了“婚房”这个前提,便瞬间失去了某种合法性、某种“体面”,甚至,连带着她的存在本身,都变得需要被重新“定义”一番。荒谬吗?在我看来,简直荒谬得令人发指!
说句实在话,每当有人带着一丝探究、一丝迟疑,甚至是一丝隐约的怜悯,抛出“那…没有婚房的母亲,我们该怎么称呼她呢?”这样的疑问时,我心底都会猛地蹦出一个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有力量的答案:就叫“妈”啊!还能叫什么?难道一个女人,她的身份、她的价值、她的伟大,非得要一套钢筋水泥、一张房产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不成?这套逻辑,在我这里,永远都站不住脚,更别提去触碰一个母亲那份沉甸甸的爱了。
我常常在想,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家”的定义,被窄化到了只剩下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和一份不动产证书?曾几何时,家是灯火阑珊处的一声呼唤,是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是母亲轻柔的抚摸,是无论贫富贵贱,总有一处为你遮风挡雨的心灵港湾。可如今,这一切似乎都得先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婚房”作为基石,否则,便成了无根的浮萍,连带着“母亲”的称谓,都仿佛要打上一个问号。这种狭隘的观念,不仅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公,更是对“家”这一概念的巨大亵渎。

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女性,肩上压着太多无形的、沉重的担子。在当今社会,一套像样的婚房,动辄就是城市普通工薪阶层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不吃不喝。高昂的房价,就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压得人喘不过气。多少年轻人,为了一个“房”,穷尽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背上几十年的房贷,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那冰冷的水泥格子。而对于女性来说,这种压力往往更甚。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期望值往往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要“相夫教子”,更别提现在又多了个“有房有车才是标配”的隐形门槛。这让很多出身普通家庭,或者单纯依靠自己奋斗的女性,在面对婚姻和生育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她们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也许是原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也许是独立打拼的艰难,也许是伴侣的选择,又或许,仅仅是因为不愿被这些物质条件所绑架,所以,她们没有在婚姻中拥有所谓“婚房”。但这又如何呢?
一个没有“婚房”的母亲,她难道就不是母亲了吗?她的爱会打折吗?她的辛劳会减少吗?她的付出会因为没有那张产权证而变得微不足道吗?在我看来,非但不会,反而常常是那些在物质上略显“贫瘠”的家庭里,母亲所散发出的光芒,才更加耀眼,更加温暖人心。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母亲:她们可能租住在一间局促的出租屋里,可能每天通勤数小时,在嘈杂的工厂、忙碌的餐厅或冷清的办公室里奔波劳碌。她们的双手也许粗糙,指甲里带着洗不掉的油污,额头爬满了细密的皱纹。但每当她们回到家,面对孩子稚嫩的脸庞时,所有的疲惫都会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最温柔的笑容和最坚定的眼神。她们会用尽全力,用那双并不富裕的双手,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用并不宽敞的胸怀,去拥抱孩子所有的喜怒哀乐。
在我眼中,这些没有婚房的母亲,她们是城市里最顽强的野草,是风雨中不弯的脊梁。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母亲”这个词的厚重与伟大。她们可能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宽敞明亮的儿童房,但她们会把那一方小小的空间打扫得一尘不染,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爱意。她们可能不能经常带孩子去高档餐厅享用大餐,但她们会用心烹制每一顿家常便饭,让孩子从食物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她们可能无法给孩子昂贵的玩具或名牌衣物,但她们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阅读、游戏,用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善良、坚韧和感恩。那一份份无私的奉献,那一天天无悔的付出,哪一样,是冰冷的婚房可以替代的?哪一样,是物质条件能够衡量的?
所以,当有人再次抛出“没有婚房的母亲怎么称呼”这种带着歧视意味的问题时,我想,我们大可不必去苦思冥想什么所谓的“新称谓”。我们只需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她就是“母亲”,是那个用生命孕育生命,用爱滋养灵魂的伟大女性。她的称谓,无需任何附加条件去修饰,更无需任何物质指标去衡量。她的价值,在于她给予孩子的爱,在于她为家庭付出的所有,在于她本身所散发出的女性光辉。
更深层次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本身,揭示了当下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某种物化倾向,以及对“成功”和“幸福”的单一化定义。似乎只有拥有了房产,女性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在婚姻中获得所谓的“地位”。这种将女性价值与物质资产强行捆绑的逻辑,不仅是对女性个体尊严的剥夺,也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从来都不是由她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来决定的,而是由她的品格、她的努力、她的贡献,以及她所散发出的内在力量来彰显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去打破这些陈旧而有害的偏见,去拓宽我们对“家”和“母亲”的理解。家,可以是租来的小窝,可以是流动的居所,但只要有爱在,它就是最坚实的港湾。母亲,可以是身家千万的富婆,也可以是两手空空但心中有爱的普通女性,她的身份,永远只与“爱”和“责任”紧密相连。那些没有婚房的母亲,她们可能正在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她们可能正在默默承受着外界的审视和压力。但她们从未放弃,从未退缩,她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在生活的缝隙中,为孩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小世界。
因此,请不要再用“有没有婚房”来定义一个母亲了。这种标签化、物质化的审视,是对人性最粗暴的践踏。请用最纯粹、最真挚的敬意去称呼她们——“妈”。这个字,包含了所有的爱、所有的辛劳、所有的伟大和所有的牺牲。它超越了物质的界限,直抵人性的深处。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更应该做的,是给予她们理解、支持和尊重,而不是用带着偏见的眼光去丈量她们的价值,去质疑她们的身份。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应该有的温度和胸怀。让“母亲”这个称谓,永远纯粹,永远闪耀,永远与爱同行,与物质无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