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酒店的人家到底怎么称呼?高情商服务细节决定成败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能小到一句话噎死人,也能暖到让人记你一辈子。我在酒店前厅干了快十年,从实习生被客人指着鼻子骂,到后来成了别人口中的“金牌服务”,见的多了,才咂摸出味儿来: 怎么称呼入住酒店的人家 ,这根本不是个礼仪问题,这是个情商和眼力见的综合测试,还是开放式问答,没标准答案。

我刚入行那会儿,特愣。背了一脑门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见着男的就“先生”,女的就“女士”,自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呢?一个周末,来了一家三口,爸爸去停车了,妈妈带着个小姑娘办入住。我张嘴就是:“女士,您好,请出示一下证件。”

那妈妈白了我一眼,淡淡地说:“我先生姓李。”

入住酒店的人家到底怎么称呼?高情商服务细节决定成败

我当时脑子一抽,顺口接了句:“好的,女士。”

完了。空气瞬间凝固。她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没开化的木头。后来我才回过神,人家那句话的意思是,你应该叫我“李太太”。一句“女士”,没错,但冷冰冰的,像医院叫号。一句“李太太”,立马就有了家的温度,有了身份的认同感。

从那天起,我才知道,那个小小的称呼背后,藏着大学问。

咱们先说说最基础,也是最不会出错的牌—— “先生/女士/老师” 。这是安全区,是你实在摸不透对方底细时的万金油。特别是“老师”这个词,简直是社交货币里的硬通货。碰到看起来有点年纪、有点学识、或者气场比较稳的中年人,你不确定是叫“X总”还是“X董”,一句“王老师”,绝对错不了。对方听着受用,你也显得有文化。

但你总待在安全区,就永远是个及格的服务员,成不了那个能让客人记住的人。

真正的高手,玩的是“察言观色”和“信息捕捉”。

客人还没走到你面前,戏就已经开场了。你得看。看什么?看他们一行几个人,怎么个组合。

如果是一大家子,老老少小,拎着大包小包,一看就是出来旅游的。这时候,你的称呼重点就要放在“家庭”这个概念上。比如登记入住的男主人姓张,你就可以笑着说:“ 张先生,您和家人 一路辛苦了,房间已经准备好了。”一句“您和家人”,比十句“欢迎光临”都暖心。它一下子把这个小团体凝聚起来,让他们感觉被作为一个整体受到了欢迎。再机灵点,看到小孩子,可以说:“小朋友,喜欢我们酒店的游泳池吗?” 瞬间就能拉近距离。

如果是两位看起来很亲密的男女,特别是年轻人,眼神里都冒着光,那很可能是情侣或者新婚夫妻。你还一口一个“先生”“女士”,就太没劲了。办理入住时,可以稍微带点祝福的语气:“祝 二位 在咱们这儿玩得开心。” “二位”,一个简单又古典的词,比“你们两个”雅致多了,又比生分的“先生女士”亲密得多。

最考验人的,是那种商务团队。几个人西装革履,拖着登机箱,气场两米八。这时候,你得竖起耳朵听。他们自己人之间是怎么称呼的?那个走在最前面的,别人是叫他“陈总”,还是“陈董”?旁边那个稍微年轻点的,是被叫做“小李”,还是“李工”?

你听到了,记在心里,然后,在合适的时机,不经意地用出来。比如,那位“陈总”过来问点事,你就可以说:“ 陈总 ,您放心,会议室那边都已经安排妥当了。” 这一声“陈总”,叫得既自然又尊重,对方心里会咯噔一下:嘿,这前台小子挺有眼力见啊。这一下,信任感不就建立起来了?

但是!这里有个巨坑,我必须用加粗字体提醒你: 千万别乱叫“阿姨”“叔叔”!

这是我见过新手最容易犯的错,也是最致命的。很多刚毕业的小朋友,觉得叫“阿姨”亲切。亲切个鬼!你根本不知道站在你面前的这位女士,为了维持这张脸花了多少钱、多少心思。你一声“阿姨”,直接把她的努力归零了。我亲眼见过一个女客人,前一秒还笑意盈盈,后一秒因为一句“阿姨”,脸拉得比长白山还长,当场就投诉了。

除非是那种头发花白,一看就是奶奶辈的,你可以尊称一声“阿婆”或“奶奶”。否则,对于所有看起来比你年长的女性,一律用“ 女士 ”或者“ X姐 ”(这个也慎用,得看场合和对方反应),再或者,就用我们前面说的万能称呼“ 老师 ”。这绝对是酒店服务业的血泪教训。

再往深了说,称呼的艺术,在于“个性化”和“延续性”。

什么意思?就是你得记住人。

一个客人,第一次来,你称呼他“王先生”。他走的时候,你笑着说:“王先生慢走,期待下次再见到您。”

一个月后,他又来了。当他再次踏入大堂,你如果能微笑着主动迎上去,说:“ 王先生,又见到您了,欢迎回来!

你信不信,就这一句话,杀伤力有多大?

他会惊了。在现在这个快节奏、人情淡漠的社会,居然还有人能记住他这么一个普通的住客。他感受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商业交易,而是一种被看见、被重视的温暖。这比你送他一张果盘优惠券管用一百倍。

我们酒店之前有个规定,要求前台在办理入住时,如果看到客人的证件是当天生日,必须送上一句祝福。这很好,但也很流程化。我带的徒弟里,有个小姑娘特别有心。她不光会说“生日快乐”,她会多问一句:“张女士,今晚有什么特别的庆祝计划吗?”如果客人说就跟家人吃个饭,她会马上推荐附近几家口碑好的餐厅,甚至主动提出帮忙预订。然后,她会在系统里备注:“张女士,生日,已推荐XX餐厅。”

等客人晚上回来,她会笑着问:“张女士,晚餐还愉快吗?”

看到了吗?称呼,从“女士”到“张女士”,再到结合了具体事件的关怀,这就是从服务到交情的升华。客人记住的,不再是这个酒店,而是这个叫得出他姓氏、关心他过得好不好的小姑娘。

所以, 怎么称呼入住酒店的人家 ,这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词语。它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你调动全部感官去捕捉和回应的能力。

它是你看到一家人疲惫地走进大堂时,递上热毛巾时那句温柔的“ 您和家人先歇歇脚 ”;

是你看到独自旅行的女孩,在地图前彷徨时,主动上前询问的那句“ 这位朋友,需要帮忙吗? ”;

也是你面对常客时,那句熟稔又不过界的“ 李总,还是老样子,安排了高楼层的安静房间 ”。

一个称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针,是服务意识的试金石。别再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SOP流程了。把它当成一次次小小的、真诚的沟通。当你开始用心去观察、去倾听、去记忆,你会发现,那个最恰当的称呼,自然而然就从你嘴里流淌出来了。

而那一刻,你提供的,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住宿服务,而是一份真正走进人心的、带着温度的款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