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一股子闷热的空气说起,真的。就是那种午后,太阳把柏油路晒得软趴趴,知了声嘶力竭,你躲在教学楼的阴影里,看着喜欢的那个女孩扎着马尾辫从走廊尽头走过来,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嘴巴张了半天,最后挤出来的,是什么?
我跟你说,大概率,就一个字, “诶” 。
或者胆子大一点的,会用同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 “喂” 。

这,就是无数南方小男孩称呼女孩的起点。一个毫无信息量的音节,却承载了少年心事的所有重量。那个 “诶” 字里头,藏着一半的试探,一半的胆怯,还有一丝丝自己都没察rayed到的,想跟她多说一句话的渴望,全都在南方的黏腻空气里发了酵。
再往下走一步呢?就是连名带姓地喊全名, 某某某 。比如“陈静雯,你作业写完了吗?” 这是一种安全牌,一种官方认证的社交距离。喊全名,意味着“我们是同学,我们在进行一次正常的、不包含任何私人情感的交流”。这种称呼,像一道防火墙,把所有可能滋生的暧昧都隔绝在外。特别是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喊大名,绝对是政治正确,谁也挑不出毛病。
但你懂的,青春期的悸动,怎么可能永远躲在防火墙后面。
所以,真正的进阶,是从称呼开始变得“不正常”的那一刻发生的。
第一个里程碑,是去掉姓。当那个男孩第一次鼓起勇气,在私下里,也许是放学路上,也许是QQ聊天框里,轻轻敲出或喊出“静雯”两个字时,那感觉,不亚于一场小型地震。这意味着关系升级了。从“同学”,变成了至少是“朋友”。这两个字,带着一点点亲昵,一点点专属感,是男孩小心翼翼伸出的触角。
而南方语境里的称呼,那才叫一个婉转,一个细腻。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着来,我们玩的是“曲线救国”。
比如, “姐姐” 和 “妹妹” 这两个词,在南方小男孩的嘴里,简直就是一门玄学。
一个明明跟你同龄,甚至比你还小几个月的女孩,你非要甜甜地喊她一声 “姐姐” 。图什么?图的是一种示弱,一种依赖,一种“我把你当成亲近的人,所以我可以对你撒娇、向你求助”的信号。这一声 “姐姐” ,既拉近了距离,又保留了一丝尊敬,简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社交利器。女孩听了,通常也不会反感,反而会生出一种保护欲。你看,多高明。
反过来,喊 “妹妹” ,则又是另一番光景。这通常发生在男孩对自己的魅力有点自信,或者两人关系已经相当熟稔之后。一声 “妹妹” ,带着点宠溺,带着点“我是哥哥,我罩着你”的霸道。当然,也可能是在开玩笑,但那种亲昵感,是藏不住的。
然后,就是更有创造力的阶段了——起外号。
这绝对是个技术活。一个好的外号,能瞬间让关系变得独一无二。但一个烂的外号,也可能直接让你被打入冷宫。南方的男孩在这方面,天赋好像点得特别满。他们会根据女孩的名字谐音,比如叫“雨婷”的,可能会被开玩笑喊成“雨停”,继而变成“晴天娃娃”;会根据她的某个特点,比如爱吃零食的,就叫“小馋猫”,有点婴儿肥的,关系好了就敢叫“包子脸”;甚至会根据一件只有你们俩知道的糗事,起一个专属的、别人都听不懂的代号。
这种称 呼,是少年时代最隐秘的“情书” 。它完全脱离了标准化的社交范畴,成了一种私密的密码。当他在一群人中,用那个只有你们懂的外号喊你时,那一刻,周围的人都成了背景板。
当然,说到南方,怎么能不提地域特色?
在广东,那一声清脆的 “靓女” ,简直是打遍天下的通行证。无论是问路,还是买东西,一句 “靓女” 出口,对方就算不笑,态度也会软化三分。小男孩学得尤其快,对着隔壁班有好感的女生,不敢直接搭讪,就趁她走过时,和同伴大声说笑,然后状似无意地抛出一句“那个 靓女 ……”,眼神却瞟着她。这是广式少年的试探,带着市井的烟火气和一点点恰到好处的油滑。
再后来,互联网时代来了,称呼也开始迭代。
“小姐姐” 这个词,像一阵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南方的男孩们也迅速掌握了。这个词妙就妙在,它比“美女”更亲切,比“同学”更热情,比“姐姐”更时髦。它自带一种网络世界的友好滤镜,让搭讪变得不那么尴尬。在游戏里,在社交软件上,一句“小姐姐,一起玩吗?”成了新的开场白。
但说到底,无论称呼怎么变,从最开始那个笨拙的 “诶” ,到后来花样百出的外号和网络热词,背后藏着的东西,其实一直没变。
那是什么?
是一种想要靠近,却又害怕被拒绝的踟蹰。是一种笨拙的、不加修饰的、带着南方水汽般温润的好感。
称呼,就像一把钥匙。南方的小男孩们,就这么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用不同的钥匙,去打开那扇通往女孩心里的门。有时候用错了,碰一鼻子灰;有时候选对了,门“吱呀”一声开了个小缝,透出一点光来。
而那一点点光,就足以照亮整个闷热潮湿的,属于南方少年的,漫长而又短暂的青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