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给已故人写包怎么称呼?写对敬称是对先人最大的尊重

黄纸铺开,墨香淡淡地飘。这笔,怎么落下去?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有人心里犯嘀咕。给已过世的亲人写个包袱,寄去一些“钱粮”,本是件寄托哀思的事儿,可偏偏就在这称呼上,卡住了。一个字写错,心里就觉得不踏实,好像那份心意,就打了折扣,甚至送不到对的人手里。

这事儿,还真不是迷信。它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传统的敬畏,更是对逝者,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你想想,这薄薄一张黄纸,就是一张跨越阴阳的信笺,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得是恭恭敬敬、清清楚楚的。

我们就从最核心的“收件人”说起。

清明祭祖:给已故人写包怎么称呼?写对敬称是对先人最大的尊重

最讲究、也最常用的,莫过于对父母的称呼。

如果写给父亲,那落笔就该是“ 故显考某某某 ”。这个“故”,就是去世的意思。“显”字,是对父亲的美称,有显赫、尊敬的意味。“考”,则是对已故父亲的专称。后面跟上父亲的大名。如果父亲还有字,那最好是写上“讳某某”。比如,父亲大名王大山,就写“故显考王公讳大山收”。这“公”字,也是敬称。

写给母亲,则是“ 故显妣某某某 ”。“妣”字,就是对已故母亲的专称。母亲一般是冠夫姓,比如母亲姓李,嫁给了姓王的父亲,那就可以写“故显妣王母李氏收”。这个“氏”字,代表了她作为妻子的身份。

先考 先妣 ,这两个词一写出来,分量就不一样。它不仅仅是个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血脉的延续。这是一种非常正式且庄重的写法。

再往上,是祖父母、外祖父母。

这就更得一丝不苟了。

给爷爷写,称“ 故祖考某某某 ”。给奶奶写,称“ 故祖妣某某某 ”。给外公写,称“ 故外祖考某某某 ”。给外婆写,称“ 故外祖妣某某某 ”。

你看,一个“外”字,就把内外分得明明白白。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里,对宗族、对内外亲疏的一种体现。不能乱,一乱就失了规矩。

那如果是其他长辈呢?

逻辑是一样的。辈分比你大的,前面加个“故”字,表示已经离世。然后跟上他生前的称谓。

比如伯父,就是“ 故伯考某某某 ”。叔父,就是“ 故叔考某某某 ”。姑母,就是“ 故姑母某某某 ”。舅父,就是“ 故舅考某某某 ”。姨母,就是“ 故姨母某某某 ”。

这里面的“考”字,一般用在男性直系长辈上,旁系亲属有时会简化,但加上总归是更显尊敬。

写给同辈或者晚辈,又该如何?

写给哥哥,称“ 故兄某某某 ”。写给妻子,称“ 故妻某某某 ”。如果是写给未成年的孩子,那心里更是悲痛,称呼上多会带上爱怜,比如“ 故爱子某某某 ”、“ 故爱女某某某 ”。这种时候,规矩之外,更多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说到底,这里面的核心是“辈分”和“亲疏”。

但有时候,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亲戚关系比较远,或者自己实在拿不准该用哪个最正式的称谓。这时候怎么办?我奶奶那时候就说,心里有敬意,比什么都强。实在不知道,就用最朴素也最亲切的称呼。比如直接写“ 敬爱的外公 ”、“ 亲爱的姐姐 ”,虽然不如“故外祖考”那么古雅正式,但那份心意,那边肯定也能收到。规矩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为难人的。

说完了“收件人”,再说说“寄件人”。

这栏我们自称,一般写在包袱的左下角,要比收件人的字小一些。

开头写上“ 阳上 ”二字,表明我们是阳世的后人。然后按照辈分和亲近关系,依次写下名字。比如,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一个一个写清楚。这既是告诉先人,家里谁还惦记着您,也是让那边“收件”的时候一目了然,知道这是谁家送来的心意。

最后,包袱中间,一般会写上“冥币多少多少”,然后用一个大大的“ ”字把整个包袱的中间封起来。这个“封”字很重要,要压住前面写的字,表示这个包裹是密封好的,里面的东西专人专用,旁人拿不走。

写一个包袱,其实就是一次小小的家族史回顾。你在落笔的那一刻,会不自觉地去想,这个人,在我的生命里是什么位置?我该如何称呼他?我们之间有过怎样的故事?那一笔一划,写的不仅仅是汉字,更是沉甸甸的思念和抹不去的记忆。

别觉得这事儿繁琐,也别觉得它老套。恰恰是这些看似“麻烦”的仪式,把我们和过去,和那些已经离开我们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当你在火光前,看着那写满敬称和思念的纸包化为青烟,袅袅升起,你会觉得,有些话,有些情感,真的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到了另一个世界。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最朴素的信仰和最温柔的告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