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说起咱们 贵州遵义 这地界儿,你问我这当 父母 的 怎么称呼 ?嘿,外地人初来乍到,八成要被那一声“ 嬢 ”给弄懵了。我嘛,从小在老城根儿下打滚儿长大,听着这声儿长大,再亲口喊出来,那感觉可真是深入骨髓,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妈”字能替代得了的。这 嬢 ,它不光是个词儿,它裹着风土人情,藏着柴米油盐,甚至能把时光都给揉进去,温情脉脉地扑你一脸。
记忆里,奶奶那辈儿人喊她妈,通常是“姆妈”或者“老姆”,带着点旧时代的厚重感。到了我妈他们那一代,尤其是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张口就是一声响亮的“ 嬢 !”。这 嬢 字一出口,不是那种字正腔圆的“娘”,而是带着我们遵义人特有的,嗓子眼儿里有点往上提、又带点鼻音的软糯。你听着,就像是春日里,山涧小溪流过石头的声音,清冽又亲近。它跟“爹”是绝配,一 嬢 一爹,就是我们遵义家庭最地道、最有烟火气的组合。你出门在外,听见谁家孩子一声“ 嬢 !我饿了!”或者“ 嬢 ,衣服帮我洗了没?”你立马就能分辨出来,这是我们自己人,这是从遵义巷子里走出来的。
好多外地朋友刚来我们遵义,尤其是一些年轻姑娘,嫁到我们这儿的,头一回听婆家孩子喊“ 嬢 ”,都得愣上半天。她们问:“这是啥意思?是奶奶辈儿的吗?”我总是笑笑,解释说,在我们这儿,“ 嬢 ”就是“母亲”,就是“妈”。但它比“妈”多了一层温情,多了一份地方 文化 的厚重。它不像普通话里“妈”那么普遍,那么扁平,我们的“ 嬢 ”,是立体的,是有香气的,是带着清晨醪糟汤圆的甜味儿,是傍晚辣椒水蘸水的辛辣味儿。它里面,混合着老遵义的口音,掺杂着巷子里的嬉闹声,还有那几十年如一日的 亲情 味道。

你想啊,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宽裕。每天天麻麻亮, 嬢 就起身生火,灶膛里噼里啪啦,火光映着她的侧脸,汗珠儿顺着鬓角往下淌。那时候,我蜷缩在被窝里,闻着饭菜香,偶尔迷迷糊糊地喊一声“ 嬢 ,几点了?”她总会轻声应一句“还早呢,再睡会儿。”这声“ 嬢 ”里,承载着一个母亲对孩子无尽的付出和温柔。它不是一个简单的 称呼 ,它是一个情感的纽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而且,这 嬢 的 称呼 ,还得讲究个 辈分 。你不能随便乱喊。对自己的母亲,那是天经地义的 嬢 。但要是对别人的 嬢 ,比如你朋友的母亲,你得加个姓氏,比如“张 嬢 ”、“李 嬢 ”。这是一种基本的 礼仪 ,也是我们遵义人骨子里的 传统 。你乱喊,别人会觉得你没规矩,不懂事。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地方 文化 的精髓所在,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和对世界的认知。
现在嘛,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还有 现代 社会对外来 文化 的冲击,一些年轻的 父母 ,特别是那些在外地打拼回来的,或者家里只有独生子女的,可能会更倾向于让孩子喊“妈妈”或者“妈”。我听着,心里总有那么一点点不是滋味。不是说“妈妈”不好,它当然好,也亲切。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份专属于遵义的味道,少了那份只有我们自己人才能听懂、才能体会到的特殊情感。就好像,一碗地道的羊肉粉,少了几片香菜,味道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语言这东西,它本来就是活的,是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演进的。我倒也不是说非要死守着“ 嬢 ”不放,让它成为一个僵化的符号。只是觉得,那些有我们地方特色的 方言 词汇,那些承载着我们记忆和情感的 称呼 ,如果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那该多好。那不仅仅是传承一个词,更是传承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表达,一种文化认同。当我的孩子喊出第一声带着遵义腔调的“ 嬢 ”时,我心里那份激动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那感觉,就像是故乡的根,又深了一寸。
你再仔细琢磨琢磨, 嬢 这个字,它在我们遵义,甚至整个黔北地区,是不是还带有一丝丝的娇嗔、一丝丝的依赖?小娃儿跌倒了,爬起来第一声哭喊,多半是“ 嬢 !”;饿了,找吃食,也是“ 嬢 ,我饿了!”;甚至被欺负了,寻求庇护,也是跑到“ 嬢 ”的怀里。这种发自肺腑的呼唤,带着一种天然的信赖和亲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充满威严的“母亲”,而是那个可以撒娇、可以依赖、永远为你遮风挡雨的港湾。
有时候,我也会跟外地的朋友们打趣,说我们遵义人是“妈宝”体质,因为这“ 嬢 ”字,自带软萌属性。但笑归笑,这背后,其实是我们遵义人深藏不露的温情和对 亲情 的珍视。在我们这里,家庭观念是极重的, 父母 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而“ 嬢 ”这个 称呼 ,恰恰就是这种深厚情感最直接、最朴实的体现。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来 贵州遵义 ,听到一声清脆的“ 嬢 ”,别愣着,别以为是叫错了人,那不是什么小 嬢 ,也不是什么老 嬢 ,它就是我们这儿,最地道、最暖心、最深入灵魂的“母亲”的 称呼 。它是一个活生生的 文化 符号,一个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感密码。它在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家里那个喊你一声“娃儿”的“ 嬢 ”,永远是你最温暖的归宿。我想,这就是“ 嬢 ”字,带给所有遵义人,以及每一个了解它的人,最真切的感受吧。这份 传统 ,这份情感,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传承。毕竟,有些东西,一旦丢了,就真的找不回来了。那些刻在 方言 里、融入血脉中的 文化 基因,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