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谈恋爱古时候怎么称呼”?光是把这几个字放在一起,我脑子里就先浮现出一幅画:不是手机屏幕前那对腻歪着的现代情侣,而是一方素帕,半卷珠帘,或者干脆是山野田埂上,一对青年男女,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眼波流转,欲语还休。那时候,可没有直白的“亲爱的”、“宝贝儿”,更别提“老公”、“老婆”这样已经有点世俗气息的称谓了。古人的情爱,从萌芽到深浓,每一个阶段,那称呼啊,都藏着天大的学问,透着一股子雅致,一股子深情,甚至,一股子无法言说的无奈和克制。
你以为古人就不谈恋爱吗?那可大错特错了!《诗经》里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直接的 追求 宣言,是赤裸裸的 爱慕 。可这“君子”、“淑女”,你说它是称呼吗?它更像是一种身份的界定,一种对心上人的美好概括。你总不能指望一位正人君子,对着心仪的姑娘,张口就来一句“嗨,窈窕淑女,我可喜欢你了!”那太不解风情了,也太不合时宜。当时的社会礼制,对男女之间的 交流 有着严格的限制,很多时候,那份 情愫 ,只能在心里百转千回,透过眼神,借由诗歌,或是通过旁敲侧击来表达。
所以,很多时候,古人“谈恋爱”——哦,那个时候,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互生情愫”、“暗许芳心”、“私定终身”——他们并没有一个像我们今天这样普遍通行的、直接的、专属的 爱称 。更多的是在社会关系和文学语境下,去寻找那些带着暧昧色彩的 代词 和 雅称 。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你”、“我”说起。这当然是最直接的称谓,但古人连这个都玩出了花样。比如,在诗词里,“君”、“卿”常常互指,带着一种平辈或平视的尊重和亲昵,尤其在情爱语境下,那份“君”或“卿”的温柔,比现代的“你”多了多少层次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里的“一心人”,便是那 意中人 ,那 心上人 ,这可不是直接的呼唤,而是对未来伴侣的一种美好期许。这份 含蓄 ,不正是古人情爱最迷人的地方吗?
再往深了说,那些文学作品里的 情侣 ,他们的 称谓 更是五花八门,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作者的巧思。
像《诗经》里,《氓》中女子对 负心汉 的怨怼,用的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那个“氓”,是泛指,也是特指她曾经 倾心 的那个他。而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子衿”本是周代学子的服饰,借指学子本人,在这里,就是女子对心上人的 呼唤 和 思念 。这不就是一种非常浪漫的、充满画面感的 代称 吗?它一下子就把那个人的形象、身份都勾勒出来了。
到了汉代,乐府民歌里,那份 情感 就更直白、更具生命力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里的“君”,就是最直接、最炽热的 爱人 。而“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这里的“有所思”,直接点明了心中所想之人,这已经非常接近“ 心上人 ”的意思了。
唐宋时期,诗词发展到了顶峰, 情爱表达 也变得更加细腻和丰富。 “郎”与“妾” :这几乎是古代情侣间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 称谓 。女子自称“妾”,对心上人称“郎”。“愿得郎君心,妾心似君心。”这“郎君”,不只是丈夫,更是未婚女子对 爱慕对象 的深情呼唤。它带着一份 依恋 ,一份 期盼 ,一份略带卑微又充满 爱意 的姿态。而 “娘子” ,最初是尊称,后来逐渐演变成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但它的变体,比如“小娘子”,有时候也会是男子对心仪女子的 昵称 ,带着几分 宠溺 。
更雅致些的,比如 “良人” ,这词儿特别有意思。它本是对丈夫的称谓,但你细品,一个未婚女子,偷偷在心里唤一声“良人”,是不是比直呼其名更有韵味?它饱含了对对方品格的肯定,和对未来 婚姻 的向往。想想看,当一个女子在日记里写下“今日良人又赠我一支桃花”,那种 甜蜜 ,那种 私密 ,是不是比直接写名字来得更有张力?
还有一些充满文学色彩的 称谓 ,它们不是直接呼唤,但明确指向了对方。比如 “公子”、“佳人” ,是旁人看来郎才女貌的 称赞 ,也可能是情人间私下里带着几分 打趣 的称呼。又比如 “天涯羁客”、“红颜知己” ,这些是文人墨客为自己的 情感关系 赋予的诗意注解,介于 友情 与 爱情 之间,那份 暧昧 ,那份 情愫 ,比直白呼喊来得更动人。
到了明清小说,比如《西厢记》里的张生与崔莺莺,《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他们的 称谓 则更加个性化,也更贴近生活。张生对莺莺,初时是“小姐”,私下里便多了“我那莺莺”的 爱称 。而莺莺唤张生“张郎”、“哥哥”,既有 亲昵 ,又有 敬重 。这“哥哥”、“妹妹”的叫法,在《红楼梦》里被演绎到了极致。宝玉唤黛玉“妹妹”,黛玉唤宝玉“宝哥哥”——你说这是亲戚之间的称呼吗?当然是!但在这层亲情的遮蔽下,他们独特的 情感 、别人无法插入的 默契 ,便借由这听似寻常的 称谓 ,悄然流淌。尤其是“林妹妹”和“宝哥哥”这种专属感极强的 昵称 ,那份爱意与心疼,通过这最日常的 称呼 ,反倒显得更加情深意重。它不点破,不直说,却比任何直白的“我爱你”都来得震撼。
仔细想想,古人谈恋爱,为何不直接 称呼 姓名,或者发明一些更直接的 爱称 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是 礼仪 和 规矩 。古人对名讳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直呼其名,尤其是在异性之间,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其次是 含蓄之美 。我们中华文化历来推崇含蓄,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情爱更是如此。那些隐晦的、诗意的、借物喻情的 称谓 ,反而能激发出更深层次的想象和共鸣,让那份情意 余韵悠长 。最后,可能是因为 社会环境 的限制。很多时候,他们的 爱 是不能被光明正大地宣之于口的,所以,那些只有彼此才懂的 暗语 、那些在日常称谓中透出的 不寻常 ,便成了他们爱情的 密码 和 见证 。
说真的,每次读到古人的这些 情爱密语 ,我心里都会涌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 触动 。现代人 谈恋爱 ,微信上各种表情包、各种网络流行语、各种直白的“亲爱的”,固然快速、方便,也挺甜蜜的。但总觉得,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少了古人那种,字字珠玑,句句皆景,需要你细细品味,慢慢体会,才能嚼出其中深意的 浪漫 。那份在 称谓 里,在 诗词 里,在 眼神 里,在 不言中 的 千言万语 ,才是真正穿越时空,依然能打动人心的 情深 。我们今天,或许很难再回到那种 含蓄 的语境,但偶尔从故纸堆里拾掇起这些 称谓 ,去感受古人那份 内敛而炽热 的爱,也是一种莫大的 享受 吧。这不就是一种对 情感表达 多样性的最好诠释吗?它提醒我们, 爱 ,从来都不只有一种 样子 , 称呼 ,也从不止一种 声音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