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 前怕狼后怕虎怎么称呼 ?
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不是“选择困难症”,也不是什么心理学术语,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影。
他,或者她,就那么站在一条岔路口。左边这条路,雾气蒙蒙,隐约能听到几声狼嚎,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右边那条路呢,倒是阳光普照,可路尽头那片林子里,好像……好像有一双黄澄澄的眼睛在盯着你,像只老虎。

于是,这个人就这么站着。天都快黑了,他还在原地打转。风吹过,他打个哆嗦,不是因为冷,是心里发寒。他想,要不……往回走?可来时的路早就被自己一步步的犹豫给堵死了。
你看,这就是 前怕狼后怕虎 最真实的写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被恐惧和不确定性浸泡到发软、发胀,最后彻底动弹不得的状态。
非要给它找几个书面点的称呼?当然有。
最贴切的,莫过于 畏首畏尾 。这个词简直是画出来的。脑袋想探出去看看,又怕被狼一口咬掉;尾巴想甩一甩给自己壮胆,又怕惊动了后面的老虎。于是整个人就缩成一团,像个受了惊的刺猬,只不过,他的刺是朝向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另一个充满恐惧的念头给扎破了。
还有个词,叫 瞻前顾后 。听起来是不是文雅多了?好像是个深思熟虑的谋士。可拉倒吧,谋士的瞻前顾后是为了找出一条万全之策,是为了“动”,而这种心态的 瞻前顾后 ,纯粹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万个“不动”的理由。
“往前走?万一那狼是饿疯了的怎么办?我这小身板不够它塞牙缝的。”“那往后走?那老虎万一是下山觅食的呢?被它盯上,跑都跑不掉。”“要不就在这儿等?可天黑了会更危险啊……”
他的脑子里就像开了个辩论会,正方反方都是他自己,辩题是“如何才能绝对安全”,结论永远是“待在原地最不安全,但动一下可能更危险”。于是,这场辩论会开得热火朝天,人却在原地冻成了冰雕。这种人,我们通常还会说他 优柔寡断 。
这几个词, 畏首畏尾 、 瞻前顾后 、 优柔寡断 ,就像三座大山,把这个人牢牢压在原地。但说真的,我觉得这些标签还是太轻了,太扁平了。它们只描述了行为,却没有挖出根子。
根子是什么?
我觉得,压根不是狼和虎。狼和虎,只是我们内心恐惧的具象化。那片迷雾,那双眼睛,都是我们自己画上去的。真正的根子,是对“失控”和“不完美”的极致恐惧。
我认识一个朋友,能力非常强,做什么都像模像样。可他就是升不上去。每次有新项目、新机会,领导都暗示他可以争取一下。他呢?就开始了。
“接了这个项目,万一搞砸了,我在公司的脸就丢尽了。”——这是前怕狼。“可要是不接,显得我多没追求啊,领导会不会觉得我安于现状?”——这是后怕虎。“接了之后,肯定要天天加班,没时间陪家人了。而且新团队的人我都不熟,万一不好合作呢?但是这个项目前景又真的很好……”
他能把一件事掰开揉碎了,分析出十八种可能性,其中十七种都是灾难性的。最后呢?机会,就在他这来来回回的内心拉扯中,被另一个没想那么多的“愣头青”给拿走了。
事后他捶胸顿足,说自己怎么又 优柔寡断 了。
我说,你这不是 优柔寡断 ,你这是“精神上的洁癖”。你想要一个完美的开局,一个没有风险的过程,一个百分之百光辉灿烂的结果。你想要的不是选择,你想要的是一份标准答案,一份命运递给你的、保证你稳赚不赔的说明书。
可生活哪有这种东西?
生活就是一片混沌。你选了左边,可能遇到的是一只看见你就跑的傻狍子;你选了右边,可能那林子里压根什么都没有,就是两盏路灯。那狼和虎,都是你心里养的宠物,你天天用“万一”和“怎么办”喂养它,把它喂得比真的还凶猛。
所以, 前怕狼后怕虎怎么称呼 ?
在我看来,也可以称之为“待在想象里的巨人”。他们在脑海里,已经和妖魔鬼怪大战了三百回合,能量耗尽,精疲力尽。可在现实里,他们连新手村的门都没迈出去。
这种心态,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简直是被无限放大了。做任何决定前,我们都习惯性地去查攻略、看测评、刷评论。买个几十块钱的东西,要在几个平台比价半小时;想去健个身,研究各种健身房的利弊、各种课程的优劣,研究了一个月,最后办了张卡,去了两次就没再去了,因为又开始纠结“我这个练法到底科不科学”。
我们总以为掌握的信息越多,决策就越安全。其实恰恰相反,信息越多,干扰越多,你脑子里的“狼”和“虎”就越多,它们龇着牙,对你嘶吼,让你更加不敢动。
那怎么办?真的就没救了吗?
我觉得,解药不在于变得“勇敢”。强行命令一个 畏首畏尾 的人勇敢,就像逼一个恐高的人去跳伞,除了让他更恐惧,没什么用。
解药,可能在于两个字:行动。
不是那种深思熟虑、万无一失之后的行动。而是“管他呢,先动起来再说”的行动。
你怕狼?行,那咱不往狼那边走。你怕虎?行,那咱也离虎远点。咱就先在原地,蹦两下,行不行?或者,咱不走大路,咱就往旁边那草丛里,挪一小步,行不行?
当你迈出那半步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和你脑子里那个危机四伏的剧本,好像不太一样。你一动,整个局面就活了。你可能会发现,那狼嚎只是风声,那虎眼只是两颗会反光的石头。
最关键的是,行动会带来新的信息,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你脑补出来的。这些信息会修正你的判断,让你看清楚下一步。走一步,看一步,总比站在原地,看一辈子要强。
所以啊,下次再有人问我 前怕狼后怕虎怎么称呼 ,我可能会告诉他,这叫“活得太用力”,也叫“认知过载的瘫痪症”。
想把每一步都踩在最优解上,结果一步也没迈出去。
其实,狼和虎可能根本不在乎你。它们在乎的,是那些在旷野里奔跑的、鲜活的生命。你总那么一动不动地站着,最终不会被狼虎吃掉,只会被时间这阵风,吹成一具风干的标本,一个写满了“恐惧”和“遗憾”的路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