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一个尴尬得能拧出水的年纪。身体在抽条,喉结在冒头,心里那点小九九,像雨后春笋一样,一茬接一茬,自己都理不清楚。而所有这些混乱的风暴里,有一个风眼,特别微妙,特别让人不知所措——那就是, 14岁该怎么称呼母亲的 。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那个从小喊到大,无比顺口的“妈”字,突然有一天,就像一粒鱼刺,就那么不上不下地卡在了喉咙里。想喊,嘴巴张了半天,声音却像被按了静音键。尤其是在同学朋友面前,或者是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那一声“妈——”,拖着长长的尾音,简直像在对全世界宣布:“快看我,我还是个没断奶的小屁孩!”
就是很怪。非常怪。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内心世界的地壳板块级别的剧烈变动。 独立意识 这个小怪兽,在你身体里苏醒了。它告诉你,你得“酷”一点,得像个大人。而“妈”这个称呼,太软,太糯,太充满了依赖感,它跟你想要建立的那个“小大人”形象,简直是南辕北辙。
所以,很多14岁的我们,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称呼革命”。
最常见的变种,大概就是 “老妈” 了。
这个称呼简直是天才的发明。它带着点亲昵,又掺杂着一丝江湖气。喊一声“老妈”,仿佛你们的关系瞬间从“母与子”变成了“铁哥们”。“老妈,我那件蓝色外套呢?”——这里面没有了撒娇,多的是一种平等的、理所当然的熟稔。它像一层保护壳,既维持了亲密,又巧妙地隔开了一点点让人害羞的腻歪。这声“老妈”里,藏着的是少年人那点可笑又可爱的自尊心,一种“我们很铁,但我可不是妈宝男/女”的宣言。
紧接着,是另一个极端—— “喂” 。
对,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听起来极度不礼貌的“喂”。这通常出现在情绪上头的时刻。比如,你正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推门而入,唠叨你房间乱得像个猪窝。“喂,你别翻我东西啊!”——脱口而出。这一声“喂”,像一枚小小的炸弹,充满了对抗和不耐烦。它是青春期叛逆最直接的体现。当然,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这一声“喂”的后果,会是一场真正的狂风暴雨。但对当时的你来说,那一瞬间的宣泄,似乎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最不推荐,却又真实得可怕的一种存在。
然后,还有一种“高阶玩法”—— 直呼其名 。
我认识一个朋友,从初二开始,就管他妈妈叫“丽娟”。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们下巴都快惊掉了。那感觉,太……超前了。他解释说,他妈妈是个很开明的人,觉得这样像朋友一样,挺好。这种称呼,完全打破了传统家庭的权力结构。它代表着一种极度西化、或者说极度平等的家庭氛围。但说实话,这在大多数中国家庭里,还是有点惊世骇俗。它需要父母双方都有足够强大的心脏和开放的心态。对于14岁的少年来说,直呼父母大名,那份冲击力,不亚于在全校大会上主动承认早恋。
更有趣的,是那些千奇百怪的 专属昵称 。
这才是真正考验你和你母亲之间默契和创意的时候。“X女士”——带着点正式的戏谑,仿佛在演一出家庭情景剧。“老大”或者“老板”——承认她在家庭里的绝对权威,但用一种江湖的方式,反而显得亲近。“财政部长”——每当伸手要零花钱的时候,这个称呼就显得无比贴切且谄媚。“我亲爱的母亲大人”——通常出现在犯了错需要求饶,或者有求于她的时候,浮夸的辞藻背后是满满的求生欲。
这些昵称,是你们家庭独有的密码。它消解了“母亲”这个身份带来的严肃感和距离感,让亲子关系变得更有弹性,也更有乐趣。它说明,你眼中的她,不仅仅是那个给你做饭洗衣的“妈”,她还是一个立体的、有趣的、可以一起开玩笑的“人”。
当然,还有一种最常见的状态,就是 干脆不喊 。
直接走到她面前,开口就说事:“我饿了。”“我明天要交班费。”“我同学约我出去玩。”
省略称呼,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你用这种方式,回避了开口的尴尬,她也似乎默认了你这种笨拙的成长。这是一种无声的拉锯战,你在试探独立的边界,她在学习如何与一个不再是孩童的你相处。
其实,纠结 14岁该怎么称呼母亲的 ,我们纠结的从来不是那一个或两个字本身。我们纠结的,是背后那份正在剧烈变化的关系。
我们渴望独立,却又无法彻底摆脱依赖;我们想要被当成大人尊重,却又时常做出幼稚的举动;我们爱她,但又觉得那份爱说出口,太肉麻,太不酷。那个简单的“妈”字,承载了太多我们过去十几年的人生,而我们现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往前走,去创造一个属于“我”,而不是“妈妈的儿子/女儿”的身份。
而从另一面看,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把那声“妈”咽回去,或者换成“老妈”、“喂”的时候,她心里的感受?
或许有一丝失落,那个整天跟在你屁股后面,用最甜的声音喊“妈妈”的小家伙,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长得有点陌生了。或许有一丝好笑,看穿了你那点想要装大人的小心思。或许,更多的是一种默许和接受。她知道,这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鸟儿的羽翼丰满了,总要扑腾着试飞一样。
所以,到底该怎么称呼?
没有标准答案。真的。
如果你觉得喊“妈”依然自然,那就大方地喊。那份亲昵,千金不换。如果你觉得“老妈”更符合你当下的心境,那就用这种酷酷的方式去交流。如果你和她能接受更有创意的昵称,那简直太棒了,这是你们之间最宝贵的财富。
重要的是,在称呼的背后,别忘了沟通。那个称呼,只是一个代号,而你们之间的理解、尊重和爱,才是真正支撑起这段关系的核心。你可以不喊“妈”,但你不能忘了她为你付出的辛劳;你可以喊她“老妈”,但你要明白这个称呼里的爱,一点也不比“妈”少。
说到底,从一个称呼的变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少年笨拙地、摇摇晃晃地,试图与世界、与最亲的人,建立一种新秩序的努力。
这个过程,注定充满了尴尬、别扭,甚至冲突。但别怕,这是你长大的声音。也是她,目送你背影时,心里最复杂、最骄傲的背景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