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进医院,那种独属于我的“社恐”警报就会拉响,尤其是在我需要找 护士 小姐姐(或大姐、阿姨,你看,我这不又犯怵了吗?)寻求帮助的时候。我跟你说,那种感觉,就好像嘴里含着颗枣核,想说话又怕噎着,想开口又怕说错——尤其是 称呼 ,简直是我的心头大患!“哎,那个谁,过来一下!”这种喊法,粗鲁又没礼貌,我自己都听不下去;“医生!”喊错了,人家是护士,多尴尬?更别提对着一位看起来比我妈还小的姑娘喊“阿姨”,那简直是大型“死亡现场”。
这“ 不知道怎么称呼护士的 ”毛病,真不是我一个人有。我身边好多朋友,一提到这事儿,都纷纷点头如捣蒜,表示感同身受。大家都在医院那种紧张兮兮的环境里,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的,再碰到这种人际交往的小坎儿,真是让人如坐针毡。我以前就因为这事儿,宁愿自己多跑两趟,多等一会儿,也不愿意主动上前去问一个 护士 。不是怕麻烦人家,是单纯地怕——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怕那一句不合适的 称谓 ,瞬间把好好的医患关系,冻成冰渣。这种心理障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就医体验,也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和那些白衣天使的 互动 。
我记得有一次,我妈住院,需要 护士 帮个忙换药。当时走廊上就两位护士在忙,一个看起来年轻,一个看起来比较年长。我站在病房门口,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想喊人,结果呢?话到嘴边又卡壳了!年轻的那个 护士 ,我叫“护士妹妹”会不会太轻佻?叫“小姐姐”会不会显得我油腻?叫“小护士”又怕人家觉得我在贬低她?年长的那个,叫“护士阿姨”人家会不会觉得我把她叫老了?叫“大姐”是不是显得不够尊重人家的职业?就这么来来回回地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我脸都憋红了,最后,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走到离她们最近的地方,轻声问了句:“您好,请问可以帮我妈妈换一下药吗?”然后指了指病房。你看,绕了多大一个弯儿啊!那一刻,我真觉得自己是个“沟通障碍晚期患者”。

后来,我实在是受不了这种心累的就医体验了。我开始主动观察,偷偷摸摸地去听别人是怎么 称呼护士 的,也会旁敲侧击地问问在医院工作的朋友。慢慢地,我发现,其实这事儿没那么复杂,只是我们自己想太多,或者说,我们对 护士 这个职业,以及背后的 尊重 ,了解得还不够透彻。
首先,最最万能,也最最稳妥的 称呼 ,那就是——直接叫她们“ 护士 ”!对,你没听错,就是这两个字。比如:“ 护士 ,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或者“ 护士 ,可以帮我拿一下药吗?” 简单、直接、明了,而且百分之百正确,绝不会出错。这就像在办公室里,你喊“同事”,永远不会错一样。但是,这虽然安全,却少了几分人情味,对吧?我们总希望 医患关系 能更融洽,更有人情味儿一些。
那么,怎样才能在保持 尊重 的前提下,让 称谓 更具温度呢?这里面就藏着一些小技巧,我给大家掰扯掰扯,都是我的血泪经验总结:
-
“护士姐姐/哥哥”:万金油式称谓,男女通用,基本不踩雷。 这绝对是我研究出来,成功率最高、接受度最广的 称谓 !适用于大多数看起来年龄与你相仿或比你稍长的 护士 。无论对方是20岁还是40岁,只要不是白发苍苍的老 护士 ,叫一声“ 护士姐姐 ”或“ 护士哥哥 ”(当然,男护士相对少一些,但现在越来越多啦!),一般都会得到善意的回应。这带着一点亲近感,又不过于随便,瞬间拉近了距离。你看,我们中国人讲究“兄友弟恭”,这称谓天然就带着一层友善的滤镜。我第一次尝试这么喊,那位 护士 姐姐给我一个很温暖的笑容,那一刻,我心头的石头才真正落地,原来, 沟通 可以这么简单,这么美好。
-
“XX护士”:知道名字时的最佳选择,体现尊重与细心。 如果你的 护士 胸牌上写着名字,比如“李明”,那直接称呼“李 护士 ”绝对是最高级的 称谓 !这表明你注意到了她们的名字,记住了她们,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 尊重 。在忙碌的医院里,能够记住病患的名字,或者病患能记住医护人员的名字,这是一种双向的认可。这可比单纯地喊“ 护士 ”要暖心太多了。当然,你可能觉得,我哪儿有时间去看她们胸牌啊,她们总是来去匆匆。但如果是在住院期间,或者需要多次 互动 的情况下,花点心思记住主治 护士 的名字,绝对是值得的。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她们感受到你的诚意,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感。
-
“护士阿姨/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但要慎重。 对于那些看起来确实年长、经验丰富的 护士 ,称呼一声“ 护士阿姨 ”通常是没问题的。这带着一种晚辈对长辈的敬意。但要记住,女性对年龄往往比较敏感,所以这个称谓要“察言观色”,如果对方看起来还很年轻,或者你拿不准,那就回到“ 护士姐姐 ”或者直接“ 护士 ”更保险。而“ 老师 ”这个 称谓 ,则更适用于一些高级别的、资深的 护士 ,比如护士长、带教 护士 ,或者在一些专业场合。它带着一种对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敬意。比如,如果你看到一位 护士 正在指导实习生,你称呼她“ 老师 ”,那绝对是恰如其分。但对于普通的 护士 ,可能就有点太过了。
-
“您好”开头,辅以眼神和微笑:破冰利器,百搭不厌。 如果实在拿不准,或者你就是想先破个冰,那就用“您好”开头,配上真诚的眼神和微笑。比如:“ 您好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想请问……” 或者“ 您好 , 护士 ,我妈妈想咨询一下……” 这种开场白,礼貌而不失温度,是很好的铺垫。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医院这种高压环境中,一个真诚的微笑,能瞬间融化掉很多隔阂。
我曾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轻的家属,焦急地跑向 护士站 ,嘴里念叨着:“哎,那个谁,快来看看我爸!”声音又急又冲,结果 护士 们虽然也处理了,但表情明显带着一丝不悦。而另一个家属,同样焦急,却走到 护士站 前,轻声说:“ 护士姐姐 ,我家床位XX的病人有点情况,您看方便过来一下吗?谢谢您!”你看,结果都是寻求帮助,但得到的反馈和氛围却截然不同。这中间的差别,就在于那一声 称谓 ,和那一丝 尊重 。
除了 称谓 ,我们的 互动 方式也至关重要。我学到了一些小细节,同样能让 医患关系 变得更加和谐:
-
耐心等待,理解她们的忙碌。 医院里, 护士 们永远是步履匆匆,她们一人要照顾好几个甚至十几个病人,工作强度巨大。当我们寻求帮助时,如果看到她们正在忙,不妨耐心等一两分钟,而不是急吼吼地打断。一句“您忙完了吗?不急,我等等您。”会让她们感受到你的体谅。
-
真诚道谢,别吝啬你的“谢谢”。 无论是帮你量体温、换药,还是耐心解答你的问题,在 护士 完成工作后,一句发自内心的“ 谢谢您 ,辛苦了!”或者“ 谢谢护士姐姐 !”都能让她们一天的工作多一丝暖意。这小小的口头感谢,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她们疲惫的心灵。
-
眼神交流,传递你的善意。 和 护士 交流时,目光接触很重要。它传递着你在认真倾听、在 尊重 对方的信息。避免盯着手机或看别处说话,那样会让对方觉得你心不在焉,不够重视。
-
语气温和,避免命令式或质问式。 即使你心里再焦急,也要尽量保持语气的平和。用“可以帮我……”“请问……”“我有点不明白……”这样的句式,而不是“你快点……”“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表达。我们都知道,谁都不喜欢被命令,被质疑。
-
一个小小的暖心举动。 当然,这并不是必须的,但如果条件允许,比如在住院期间,给 护士站 送去一杯咖啡、几块饼干,或者在出院前写一张小小的感谢卡,上面写上你对她们服务的认可和感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对她们来说,可能是巨大的鼓励和力量源泉。我见过一个病人出院时,特意给 护士站 的每个人都写了一张手写卡片, 护士 们读着卡片上的字,眼眶都红了。那种被理解、被认可的温暖,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搞什么“人情世故”那一套,而是真心觉得, 医患关系 不应该是冰冷的、流程化的。它应该是建立在相互 尊重 、理解和信任之上的。我们这些病患家属,在医院里,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内心焦虑、脆弱。而 护士 们呢?她们是专业的照顾者,是病患和医生之间的桥梁,承担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她们面对的,往往是生老病死,是病痛折磨。她们的辛苦,我们常常无法完全体会。
所以,当我们不再 不知道怎么称呼护士的 时候,当我们能够用一个恰当的 称谓 、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感谢去 互动 时,我们做的不仅仅是解决了自己的“社恐”问题,更是为整个医疗环境,注入了一股暖流。这种暖流,能让 护士 们在繁忙中感受到一丝被理解和被认可的慰藉,也能让病患在脆弱中感受到一丝人性的关怀。
下一次,当你再踏进医院的走廊,面对那些步履匆匆的白衣身影,当你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请试着用我分享的这些小方法,不再手足无措。一声亲切的“ 护士姐姐 ”,一句真诚的“ 谢谢您 ”,一个小小的微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却能像春风一样,吹散 医患关系 中的寒意,让 沟通 变得顺畅,让 互动 充满温情。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链接,不就是从一份小小的 尊重 和理解开始的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