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啊,得从我姐婚礼上那杯敬茶说起。
那会儿,全场闹哄哄的,我攥着手机,想给我姐拍几张高清美图,结果镜头里,她端着茶,膝盖一弯,对着我那未来的公婆,嘴里蹦出俩字:“爸,妈。”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感觉挺奇妙的。那个从小跟我抢电视遥控器、偷吃我零食、扎着马尾辫乱跑的丫头,就这么,成了别人家的“媳妇儿”。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大戏,是在婚后,在那些柴米油盐、人情往来的日子里,在那个庞大而陌生的家族里, 姐夫家的家人怎么称呼她 ,这简直成了一门玄学,一门观察人类关系的社会学实验。
首先登场的,自然是金字塔顶端的两位——我姐夫的爸妈。
我原以为,他们会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亲昵地叫个小名,比如“小静”啊,“静静”啊之类的。嘿,还真不是。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在有外人的场合,我姐夫他妈,一个相当利索的阿姨,喊我姐,就是连名带姓,或者干脆去掉姓,直接喊名字。那调子,不远不近,不冷不热,透着一股子“我们是明事理的长辈”的范儿。
比如饭桌上,“XX,去看看厨房的汤好了没。” 这声“XX”,就是一个明确的身份标识: 你是我们家的媳妇儿 ,是我们儿子法律上的伴侣,是我们这个家庭结构里一个崭新的、重要的,但尚在磨合期的成员。
私下里呢?就变得有意思了。有时候,听我姐夫说,他妈跟我姐聊天,聊得高兴了,会喊她“闺女”。你听听,这词儿,分量就不一样了。这代表着一种情感上的接纳,一种“我拿你当自己孩子看”的姿态。当然,这种时刻并不常有,得看时机,看心情。
至于我姐夫他爸,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多数时候,他对我姐的称呼就是——“哎”。
你没看错,就是一个简单的发音。 “哎,那个碗递给我。” “哎,明天你俩早点起。” 声音不大,但指向性极强。这并非不尊重,而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长辈的表达,省略了所有客套,直达目的。在他那儿,我姐的身份功能性大于情感性,是“儿子的老婆”,是“这个家的女主人之一”。
所以你看,光是一个公婆, 怎么称-呼她 ,这里头的门道就够写一篇论文了。喊全名是规矩,喊小名是亲近,喊“闺女”是疼爱,喊“哎”是日常。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藏着一段没有说出口的潜台词。
接下来,是平辈的。也就是我姐夫的兄弟姐妹们。
我姐夫有个亲哥,比他大五岁。那他哥,自然就得叫我姐“弟妹”或者“弟媳”。这个称呼,充满了浓浓的宗族色彩和秩序感。第一次听他哥这么喊,我姐说她差点没站稳,感觉自己瞬间老了十岁,仿佛身上披了件印着“某门某氏”的隐形外套。在饭局上,他哥端起酒杯,豪爽地来一句:“弟妹,哥敬你一杯,以后这小子要是欺负你,你跟哥说!” 全场哄笑。这一声 “弟妹” ,既是确认了她的身份,也是一种家族内部的承诺和保护。
那姐夫的妹妹呢?一个还在上大学的小姑娘。她就活泼多了。一开始,她还挺别扭的,跟着她哥,喊我姐的名字。后来熟了,就直接喊“嫂子”。这声“嫂子”可跟她哥那声“弟妹”不一样。小姑娘喊出来的,带着点撒娇,带着点依赖。逛街的时候会挽着我姐的胳膊,“嫂子,你看这个好看不?” 吃了我姐做的可乐鸡翅,会满眼星星地说,“嫂子你太厉害了!” 在她这里,我姐更像一个可以分享秘密、一起追剧的玩伴。
所以,平辈之间的称呼,更多的是一种 亲密度的试探和建立 。从生疏的名字,到代表身份的“弟妹”,再到充满依赖感的“嫂子”,这是一个关系不断拉近的过程。
最有意思的,是小辈们。
姐夫家亲戚多,逢年过节,乌泱泱一大家子人。那些个跑来跑去的小屁孩们,对我姐的称呼,那才叫一个五花八门。
按照最标准的亲戚关系图谱,姐夫哥哥家的孩子,得喊我姐“婶婶”。姐夫堂哥家的孩子,也得喊“婶婶”。姐夫表姐家的孩子呢?那得喊“舅妈”。
我的天,这简直比高数还难。
我亲眼见过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他妈的催促下,涨红了脸,对着我姐,憋了半天,喊了一声:“阿姨好!” 全场瞬间安静,然后爆发出大笑。他妈赶紧拍他一下,“什么阿姨!叫婶婶!”
小孩子是不会骗人的。在他们清澈的眼睛里,我姐就是一个“长得好看的阿姨”。至于 “婶婶”还是“舅妈” ,那只是一个需要背诵的、代表着复杂社会关系的符号。他们喊出那个称呼,更多的是为了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为了得到那句“真乖”的表扬和口袋里被塞进的糖果。
而我姐,也从最初的别扭,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她会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诶,真乖。” 然后顺手递上一个大红包。那一刻,她已经完全代入了“婶婶”这个角色。
当然,所有这些称…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从我小外甥出生后,一个新的、几乎统一了全家的称呼,横空出世了—— “孩子他妈” 。
“哎,孩子他妈,奶瓶带了吗?” 这是我姐夫的声音。
“XX(我外甥的小名)妈,你快来看看,这小子又尿了!” 这是我姐夫他妈的声音。
“舅妈!不对,XX妈妈,我能玩会儿弟弟吗?” 这是某个小侄子的声音。
这个称呼,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它把我姐个人的名字、她作为“媳妇”的身份,都暂时性地模糊掉了。她最重要的社会角色,被重新定义为“母亲”。在那个家里,她成了以孩子为圆心、向外辐射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姐夫家的家人怎么称呼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答案就是“孩子他妈”。
说实话,作为娘家人,我有时候听到这些称呼,心里挺五味杂陈的。我觉得我姐的名字很好听,但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她的名字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她被各种各样的身份标签所定义:是媳妇,是弟妹,是嫂子,是婶婶,是舅妈,是孩子他妈……唯独,好像很少有人把她仅仅当成她自己。
但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过日子”吧。一个称呼,就是一个位置,一份责任。当她笑着回应那一声声“婶婶”和“孩子他妈”时,我知道,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融入那个庞大的家庭,建立属于她的新世界。
而那个世界里,她不再仅仅是我的姐姐。她是谁?答案,就在姐夫家人的每一次呼唤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