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你琢磨琢磨,一个简简单单的 称呼 ,里面藏着的全是人情世故和生意经。你以为人家是随便叫的?别天真了。每一个从卖东西的人嘴里蹦出来的词,都是一把小小的钩子,要么勾住你的钱包,要么勾住你的心。
我至今还记得,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揣着兜里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去电子城配个电脑零件。那老板,油头粉面,叼着烟,上下打量我一眼,懒洋洋地吐出一句:“ 老板 ,要点啥?” 我当时,一个毛头小子,瞬间感觉自己被镀了层金,腰杆都直了三分。那一声“ 老板 ”,简直是那个时代最有魔力的两个字。
那时候,摆摊的、开店的,见谁都喊“ 老板 ”。这 称呼 里,透着一股草莽时代的江湖气。改革开放没多久,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能自己出来“做生意”的,都是有本事的人。你喊我一声“ 老板 ”,我喊你一声“ 老板 ”,这不仅仅是尊敬,更是一种身份上的相互确认和抬举。你给了我面子,我自然也不好意思在你这儿太小气。这声“ 老板 ”,就是最早的、最朴素的商业心理战,一叫出口,就把 客户 架到了一个“得体面”的位置上,接下来的砍价都仿佛少了些底气。

后来,风向就变了。也不知道是从哪天开始,满大街都开始飘荡着“ 帅哥 ”、“ 美女 ”的喊声。你去理发店,Tony老师一边给你围上布,一边柔声细语:“ 美女 ,头发想怎么弄?” 你去买杯奶茶,店员小姐姐笑得比糖还甜:“ 帅哥 ,你的大杯波霸好了哦!”
这套打法,比“ 老板 ”更直接,更赤裸裸。它不诉诸你的社会身份,而是直击你最原始的虚荣心。谁不爱听好听的呢?哪怕你知道自己离“帅哥美女”还有十万八千里,但那一声 称呼 入耳,就像给你的心情做了个小小的马杀鸡,舒服。它像一种廉价的社交货币,成本为零,收益却可能不小。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快速建立好感的场合,一声“ 帅哥 ”或者“ 美女 ”,瞬间就能把陌生人之间的冰墙敲开一道缝。
可泛滥的东西,总会贬值。当菜市场卖葱的大妈,理发店的学徒,甚至是路边发传单的,都张口闭口“ 帅哥美女 ”的时候,这个 称呼 的含金量也就稀释得差不多了。它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灵魂的开场白。你听着,心里甚至泛不起一丝波澜,只觉得是一种程序化的礼貌,甚至,有点油腻。
然后,淘宝来了。一声“ 亲 ”,把所有人都拉进了这场温柔的陷阱。
“ 亲 ,在吗?”“ 亲 ,这款宝贝有货哦!”“ 亲 ,给个五星好评哦!”
这个“ 亲 ”字,简直是互联网商业史上的一个天才发明。它太奇妙了。它消解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一切隔阂与对立。在线下,你和店主是面对面的,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线上,隔着一块冰冷的屏幕,一声“ 亲 ”,瞬间把你们的关系拉到了某种虚拟的亲昵区域。它让你感觉你不是在和一个商家进行一场冷冰冰的交易,而是在和一个朋友聊天。
“ 亲 ”这个 称呼 ,模糊了商业的边界,用一种看似温情脉脉的方式,让你放松警惕。它让你不好意思去过度砍价,让你在收到货有点小瑕疵时,也想着“算了,卖家也不容易”。这声“ 亲 ”,是效率最高的“情绪润滑剂”,它让无数次潜在的商业冲突,都消弭于无形。当然,和“ 帅哥美女 ”一样,当所有人都开始叫“ 亲 ”的时候,它也从一种巧妙的沟通策略,沦为了一种标准化的客服术语。听多了,只觉得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真正的高手,早就跳出了这些大众化的 称呼 。
我认识一个卖茶叶的老板,他从来不叫我“ 老板 ”或者“ 帅哥 ”。第一次去,他会很自然地问我怎么 称呼 ,第二次去,他就会直接喊我“小王”或者“王 哥 ”。他会记住我喜欢喝什么茶,会跟我聊聊最近的天气。他喊我一声“王 哥 ”,这里面没有奉承,反而是一种平等的、带着点江湖兄弟味道的亲近。这种 称呼 ,是建立在初步了解之上的,它传递的信息是:“我记住你了,你不是一个普通的 客户 ,你是我的一个朋友。” 你说,在这种人情攻势下,你还好意思去别家买茶叶吗?
这种进阶版的 称呼 ,还有很多变种。比如在一些知识付费或者专业领域,卖家会非常聪明地称呼 客户 为“ 老师 ”。“李 老师 ,您看这个方案还有什么要指点的?” 一声“ 老师 ”,既表达了尊敬,又满足了 客户 在专业上的优越感,简直是四两拨千斤。
而在高端销售领域,比如汽车、房产,最顶级的销售,往往会回归到最传统也最有效的 称呼 ——姓氏+职位。比如“王总”、“李经理”。这种 称呼 精准地锚定了 客户 的社会角色,表达的是一种商务层面的、恰如其分的尊重。它不油腻,不轻浮,传递的是一种“我懂你,我们是同一类人”的信号。
所以你看,从一声“ 老板 ”,到满大街的“ 帅哥美女 ”,再到互联网时代的“ 亲 ”,最后到那些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 哥 ”、“ 姐 ”、“ 老师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商业生态和社会心态的变迁史。
说到底,卖东西的人怎么称呼 客户 ,本质上是在寻找一个与 客户 之间最舒适、最有效的沟通距离。喊“ 老板 ”是仰视,喊“ 帅哥美女 ”是讨好,喊“ 亲 ”是拉近,喊“ 哥 ”是称兄道弟,喊“X总”是精准定位。
如今,当我走进一家店,如果店员能跳出那些标准化的 称呼 ,哪怕只是简单地问一句:“先生您好,需要点什么?” 我都会觉得更舒服。因为在一个 称呼 被过度设计、过度营销的时代,有时候,最朴素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语言,反而显得最真诚。
毕竟,我们都希望自己被当成一个有名有姓的“人”来对待,而不是一个行走的钱包,或者一个需要被套路的目标,对吧?那个能恰到好处地叫对你 称呼 的卖家,往往也是那个最懂你心思的聪明人。而这种聪明,最终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订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