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穿越时空,年轻的古代人怎么称呼才不显突兀?

我总在想一个特好玩儿的事儿。咱们现在,满大街的“小哥哥”“小姐姐”,甚至“集美”“帅锅”,张口就来,亲切又自然。那要是把咱丢回古代,比如一个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或者大唐长安熙熙攘攘的西市,迎面走来一个明眸皓齿的姑娘,或是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你该怎么开口?总不能上去就喊“嘿,帅哥!”吧,那估计得被当成疯子。所以, 年轻的古代人怎么称呼 ,这事儿,还真不是个小问题,里面藏着的是一整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人情味儿。

先说说那些我们从电视剧里听烂了的称呼。 公子 小姐 。一听就觉得贵气逼人,对吧?好像非得是王公贵族、官宦世家的子弟才配得上。没错, 公子 这个词,最初的门槛确实高得离谱,特指诸侯的儿子。后来嘛,范围才慢慢放宽,成了对官僚、士绅家年轻男性的尊称。你想象一下,一个穿着月白长衫、腰间挂着美玉的年轻人,眉眼间带着几分书卷气,你客客气气地称呼一声“公子”,这画面感,瞬间就有了。但你要是对着一个街边卖炊饼的小哥喊“公子”,那多半会收获一个巨大的白眼,人家会觉得你在消遣他。

至于 小姐 ,就更有意思了。宋代以前,这词儿可不怎么上得台面,多是用来称呼婢女或者歌妓之类的。你没听错,就是这个意思。直到宋代以后, 小姐 才慢慢“上岸”,变成了对未出嫁的大家闺秀的专用称呼。所以你看,称呼这玩意儿,是有“鄙视链”和时代变迁的。在唐朝喊人家姑娘“小姐”,那简直是骂人。

解密古代:穿越时空,年轻的古代人怎么称呼才不显突兀?

但我个人,其实更偏爱另外一些称呼,它们没有那么重的阶级烙印,反而充满了烟火气和生命力。

比如, 郎君

哎呀, 郎君 这个词,简直是刻在骨子里的浪漫。它不像“公子”那么拒人千里,多了一份亲昵和温情。既可以是对丈夫的爱称(“郎君啊,你是不是饿得慌”),也可以是姑娘家对自己心上人的称呼,带着点羞涩,带着点甜蜜。当然,陌生人之间也可以用,比如店家对年轻男客的称呼,“客官”之外,一声“郎君”,显得格外客气周到。我总觉得, 郎君 这个词,念出来,唇齿间都带着一股温润如玉的气息,比冷冰冰的“先生”可动听多了。

还有 小娘子 。这个词,绝了。你听听,是不是比“小姐”多了几分娇俏和灵动?“小姐”像是被养在深闺里的名贵花朵,而 小娘子 ,就像是春天里刚刚冒出头的柳芽,或者是溪边浣纱时,脸上沾了水珠的邻家女孩。它带着一种平视的、欣赏的眼光。一个货郎走街串巷,看到一位年轻姑娘出来买针线,他会热情地吆喝:“这位 小娘子 ,看看我这新到的胭脂水粉!”这里面没有阶级的隔阂,只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它描绘的不是身份,而是“年轻女性”这个美好的生命状态本身。

当然,还有更接地气的。比如 哥儿 。这在市井之间用得就非常普遍了。一个茶馆的小二,看到几个年轻的汉子进来,会麻利地招呼:“几位 哥儿 ,里边请!”透着一股爽利和江湖气。你细品,一个“儿”字,就把距离感给消解得无影无踪。

再往小了说,孩子们呢?古人可不会直接喊“小朋友”。他们看的是发型。对,你没看错,是发型。男孩子梳着两个像小犄角一样的发髻,这叫 总角 。所以称呼未成年的少年,会说“总角之交”,意思就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女孩子呢,头发自然下垂,叫 垂髫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老人和孩子都那么快乐,那画面里孩子们的形象,就是 垂髫 。这些词,与其说是称呼,不如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描摹,把年龄和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而且,称呼这事儿,极度看重语境和关系。

在家里,爹妈喊自家儿子,可能就是直呼其名,或者喊“我儿”,对外人则谦称 犬子 ;称赞别人家的儿子呢,那得用尊称,叫 令郎 。这一来一回,亲疏远近、自谦敬人,全在词儿里了。姑娘家也一样,对外谦称 小女 ,别人则称你家的女儿为 令爱 令嫒

朋友之间,就更随意了。可以直接喊字,比如刘备喊关羽“云长”,喊张飞“翼德”,亲切得很。或者,看排行,喊“二郎”“三郎”,带着浓浓的兄弟情谊。

我最着迷的,是那些带着特定气质的称呼。比如 少年郎 。这三个字一出来,一股意气风发、仗剑天涯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它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年龄,而是一种精神状态——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眼里有光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勇气的状态。李白诗里的“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那个“年少”,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你看,古代人称呼年轻人,哪有那么简单。每一个词背后,都是一套复杂的社会规则、人伦情感和审美情趣。它不像我们今天,一个“帅哥美女”可以应对99%的社交场景。古人的称呼,更加精准,也更加……怎么说呢,更加有“味道”。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现在这种高度简化、趋同的称呼方式,其实是一种语言上的懒惰,也丢失了很多细腻的情感表达。当“公子”和“郎君”都被“帅哥”替代,当“小娘子”和“小姐”都变成了“美女”,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几个词汇,而是一种咬文嚼字的乐趣,一种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称谓的智慧和体贴。

下一次,当你在看古装剧,或者读一本古风小说时,不妨多留意一下里面的人物是怎么相互称呼的。那一声声“郎君”“娘子”“哥儿”,不仅仅是台词,那是吹了上千年的风,穿过历史的尘埃,送到你耳边的一段段活生生的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