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里的村支书怎么称呼?这声“老叔”背后是啥故事

你问我, 危房里的村支书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真的,一下子把我问住了。不是不知道答案,是答案太多,一下子涌到嘴边,堵住了,哪个都觉得对,哪个又都觉得不够分量。

要不,我先带你看看他住的那栋“危房”吧。

危房里的村支书怎么称呼?这声“老叔”背后是啥故事

就在村子最里头,几棵老椿树的阴影底下,缩着那么一栋土坯房。真的,就是土坯房,黄泥墙上裂开的口子,龇牙咧嘴的,下雨天能看到泥水顺着墙缝往里渗。青苔爬满了墙根,蜘蛛网在屋檐下荡秋千,那扇木门,吱呀一声,好像随时都会散架。你要是晚上从那儿过,就着月光,只能看见一扇窗户里透出一点昏黄的光,像一颗快要燃尽的星。

这就是我们村支书,李建国的家。

你要是按城里的规矩,或者说,按文件上的称呼,你得叫他“李书记”。听着多正式,多有距离感。你西装革履地站在那栋房前,清清嗓子,喊一声“李书记”,我敢保证,你自己都觉得别扭。那声音会飘在半空,然后被风吹散,融不进这院子里的鸡鸣狗叫,也敲不开那扇饱经风霜的木门。

“李书记”这个称呼,属于会议室,属于主席台,属于红头文件。可它不属于那个在田埂上挽着裤腿、满身是泥的男人,不属于那个为了争一个灌溉指标,在镇政府磨破了嘴皮、熬红了双眼的老头儿。

所以,在村里,几乎没人这么叫他。

小一辈的,像我这样的,都跟着我爸他们喊,叫“建国叔”。

这一声“叔”,可不是随便叫的。它带着亲热,带着信赖,还带着一点点晚辈对长辈的敬畏。你喊他一声“建-国-叔”,他“欸”一声,从田里直起腰,抹一把汗,那张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皱纹都笑开了花。他会问你“吃饭了没”,会问你“在外面工作顺不顺心”,会把你当成自家的孩子。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叔”。谁家两口子吵架了,他过去一坐,烟袋锅子在桌上磕一磕,几句话就能把疙瘩解开;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他第一个带头,东家凑一百,西家凑五十,硬是把孩子送出了山沟沟。我记得我小时候淘气,捅了马蜂窝,被蜇得满头包,哭着喊着回家,是我妈背着我,第一个就冲到了建国叔家。他二话不说,从院子里薅了一把草药,嚼烂了给我敷上,那清清凉凉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所以你看, 危房里的村支书怎么称呼 ?叫一声“建国叔”,最贴心。

但是,还有些时候,村里的老人们,会眯着眼睛,看着他在村道上忙碌的背影,咂咂嘴,嘟囔一句:“这老黄牛!”

“老黄牛”,这又是一个称呼。

这不是贬义,这是我们这儿对一个男人最高的评价。意味着他肯干、能吃苦、不惜力,还有点犟。

我们村以前是出了名的穷,一条出村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多少年了,姑娘不愿嫁进来,小伙子削尖了脑袋往外跑。李建国当上村支书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没钱,他就带着村干部去县里、市里跑项目,一遍不行跑两遍,两遍不行跑十遍。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硬是给要来了一部分资金。

钱还是不够。怎么办?他把自家的积蓄全拿了出来,又挨家挨我户去做工作,让大家有力出力,有石头出石头。那段时间,他就像钉在工地上一样,天不亮就起,半夜才回家,晒得比炭还黑,瘦得脱了形。路修到一半,一场暴雨,冲垮了一段路基,他跳进齐腰深的泥水里,带头打桩、扛沙袋,好几天都没合眼。

路修通那天,全村人放鞭炮,比过年还热闹。可他呢,一个人蹲在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车,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哭了。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

从那以后,“老黄牛”这个称呼就传开了。他就是我们村的牛,不知疲倦地,拉着我们这辆破车往前走。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他为村里做了这么多,怎么自己还住在危房里?

这个问题,村里人也问过他不止一次。前几年,上面有危房改造的指标,第一个就想给他家。他硬是给推了,他说:“村里还有比我更困难的,张大爷家漏雨漏得没处下脚,王寡妇家的墙都快塌了,先给他们。”

指标一年一年下来,他一年一年地往外推。他家的房子,就成了村里最“扎眼”的一栋。不是因为它破,而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 危房里的村支书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你再问我, 危房里的村支书怎么称呼

我想,最好的称呼,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固定的词。

当暴雨夜里山洪要下来,他拿着大喇叭挨家挨户嘶吼着让大家转移,自己却最后一个撤离时,他是全村人的“主心骨”。

当他为了村里的合作社产品,学着年轻人开直播,对着镜头紧张得满头大汗,憨笑着说“我们的东西,好”时,他是我们眼里最可爱的“老顽童”。

当逢年过节,他拎着点米和油,悄悄放在孤寡老人家门口,转身就走时,他是一个沉默的“亲人”。

所以,到底该怎么称呼他呢?

或许,根本不需要一个称呼。

你只要站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看看那条他带着大家修起来的平整水泥路,摸摸村委会办公室墙上那一排排的奖状,听听田间地头村民们提起他时那发自内心的赞许……你就明白了。

他的名字,不叫“李书记”,也不仅仅是“建国叔”或者“老黄牛”。

他的名字,刻在村民的口碑里,融在乡村的烟火中。

你来到这儿,不用问别人,你的心会告诉你,该怎么称呼他。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混杂着尊敬、心疼和感激的复杂情感,最后从喉咙里滚出来的,可能就是一声最朴素的:

“叔,辛苦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